[摘要]无稳定,无发展,更无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王军,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为年中级别最高、受关注度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中国经济形势与变化做了深入的梳理分析,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安排,总结和概括起来,我认为,积极“应变”——应对未来的巨大变局——是未来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同时,这次会议所传递出来的精神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正视变化。会议高度重视和正视当前及未来我们所面临的重大变化,以“稳中有变”来对经济形势加以概括可谓切中要害,一语中的。特别是强调“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企业家和学界不能轻视这种变化。
笔者以为,“稳中有变”,未来最大的变局应该就在于中美贸易冲突后续发展的走向和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中美两国之间的全面竞争和博弈将更聚焦于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商业利益,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和对立,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市场规则和市场理念的不同认知,将更甚于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二是稳字优先。除了历来中央所十分重视和强调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之外,会议还前所未有的强调了六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还有虽未提及但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的“稳杠杆”。稳定,显然成为当下优先级别最高的关键词。这一方面说明目前中国经济确实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另一方面,这明白无误地表明,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而仓促应对。
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稳定的金融、投资与外贸表现,稳定的心理预期,对于我们沉重冷静面对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至关重要。无稳定,无发展,更无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毕竟,“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始终在前,“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是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从来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相机抉择和逆周期调节。年初以来,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也在进行微调,但显然还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已现端倪。例如,会议虽然一如既往地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其政策含义和取向较之前已有重大变化,会议强调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就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未来要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修正,这种调整不是政策的全面转向,不意味着全面放水和宽松,政策的基本取向并未发生变化,而是从微调向重大调整的转变,是对未来三年攻坚期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完善。
会议还特别对未来财政政策如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更好地选取发力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的指引性表述:“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而对于市场十分关注的“放水”、“宽松”问题,会议延续了之前的多次提法,“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却没有“松紧适度”的踪影,这表明,未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改善可能并未如之前市场所预期的那么乐观。因为有降准所以有放水或者说有适量的补水,且是小水或中水,而不是大水,所以在去杠杆、控风险、调结构尚处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未来很难预期再有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大水漫灌”或者“强刺激”。未来政府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承诺是值得期待和充分信任的。总的来看,相对一周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政策面较为宽松的表述,政治局会议显然更为理性和谨慎,可以认为是对国务院常务会议基调的适当调整和校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纠正近期市场对“放水”和“宽松”的一些误解和担忧。
四是重点明确。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是“补短板”。经过过去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的亟待补齐的短板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领域:基础设施特别是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未来仍有较大空间;去产能仍存在“制度梗阻”;降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仍有较大空间,减税降费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等等。
第二,“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加杠杆已不可持续,清算不可避免,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认识和判断,市场的出清也必定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时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此时此刻轻言放弃,必然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当然,会议也充分估计到前期一刀切的粗暴去杠杆所带来的风险隐患,下一步的去杠杆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考虑到上半年因简单粗暴去杠杆所引发的金融风险,以及外部风险的不断聚集,未来保持内部稳定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政策主动释放风险的意愿不强,去杠杆的节奏力度会有显著调整,政策面实施的重点将是稳杠杆,而非简单的去杠杆。
第三,“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会议关于房地产的表述耐人寻味,没有以往遮遮掩掩的“过快上涨”,而是更为明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同时强调,“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两字不禁使人对于下一步更为严厉和全面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的预期大幅上升,有关房地产的各种预判和预期恐怕也面临着重要调整,市场的持续分化和动荡在所难免。
五是协同兼顾。会议在谈到工作方法时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笔者理解,会议内容至少在三个方面涉及到协同兼顾或者统筹协调。
第一,统筹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政策的作用机制、侧重点和实施效果都不一样,需要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第二,统筹协调短期需求侧的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扩内需与中长期的调结构、体制机制改革并不矛盾,需要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第三,统筹协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而不能因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或者削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需要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六是主动应对。会议对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主要是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思路清晰完整,措施具体扎实。会议强调,“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这六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涉及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结合,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房地产市场问题,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既有短期问题,也有中长期的制度建设,还有事关全局的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和落地,特别是对于开放措施,表述得非常具体。此外,六项工作的最后一项强调民生领域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紧迫感,这也是中央对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直接回应。上述工作部署都凸显了我们希望练好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以此来积极主动应对“稳中有变”等来自内外部的巨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