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4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摩根士丹利近期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后发现,通过去杠杆、去库存、供给侧改革这三项深度结构性调整,中国在过去二三年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使经济增长更具备持续性和韧性。
三大现象体现中国经济韧性强
邢自强说,目前的中国经济增速相对较平稳,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消费增长的贡献在上升,对GDP增速的贡献已经超过了60%,远高出10年前的水平,体现了经济转型趋势。
第二,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速的贡献在提升。邢自强说,2012年至2016年,劳动生产率对GDP增速的贡献不到2%;但近两年来,生产率改善明显。尤其是从去年到现在,劳动生产率对GDP增速的贡献高达2.5个百分点,意味着经济逐渐减少了对相对无效的投资和杠杆的依赖,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于生产力的改进。
邢自强进一步分析说,生产力的改进与市场主体的韧性和活力的释放有关。民营经济对劳动生产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分析说,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两年前的近乎零增长,逐渐回升到现在的8%左右的增速,反映了民间市场主体的资本开支和韧性在复苏。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资本开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投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扩产能投资。一方面,增强了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没有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第三,近期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崛起,缩小了和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区域上更加平衡。摩根士丹利的多项调研发现,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快、收入增速高,和大城市相比正缩小差距。新的就业岗位也在新经济服务业的带动下出现,市民的消费意愿也在增强,实际购买力也较强。
据邢自强估算,三四线城市消费崛起,将有助于使中国的民间消费市场,从现在的不到5万亿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12万亿美元,将给中国经济提供较大回旋空间。
四大条件保障中国经济稳增长
在邢自强看来,有四个重要因素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一,政策面上,新一届金融委的成立,可以有力地协调并发挥各方力量,以加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团结协作,是机构改革上的巨大进步。
“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管部门各守一方的情形。而更多地是协调、发挥各方力量,将有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妥善地应对国内外的风险。金融委的成立和机构改革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有利因素。”邢自强说。
第二,实际操作层面上,4月以来,有许多政策层面的预调微调,包括管理国内结构性去杠杆的步伐和节奏,保持流动性的平稳,比如,采取了降低准备金率和其他一些公开市场工具,还可能会部分地提升银行的信贷能力。
邢自强认为,在强监管的过程中,人民银行保持了合理、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因为强监管会引发社会融资总量中表外部分的收缩,因此,适度地增加表内资金和长期信贷的供给能力,将有利于缓解表外收缩对整体社融的影响。他预测,未来几个月,广义社会融资总量可能会趋于稳健。
第三,在去杠杆进度方面,过去两年多,去杠杆的执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一方面,宏观杠杆率去年上升幅度很低,预计到明年底,债务占GDP的比例将企稳,不再上升;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略有下降,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已经下降了1个到2个百分点。
邢自强表示,去杠杆,尤其是稳定杠杆,已经部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意味着“攻坚战”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进一步把握去杠杆节奏预留了许多空间。
第四,国内市场的自发动力韧性十足,尤其是产业升级和研发创新能力的加强。邢自强认为,最核心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进对经济增速的贡献提升。中国的研发支出在去年已接近2700亿美元,支出金额排名仅次于美国。
邢自强说,在这种重金投入之下,中国国际专利申请也在迅速赶超其他国家,在全球排名第二。其中,60%的国际专利申请来自于深圳,意味着在以大湾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较活跃的地区中,创新和研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自发的韧性使得我们对经济打好攻坚战、防范风险具备一定的信心。”邢自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