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老漂族”权益还需制度给力
时间:2018-06-2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北上广仍是外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上海以969.7万人的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北京位居第二,数量为810万人。在上述大背景下,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在人口流动空前活跃的当下,与年轻人的主动选择相比,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年轻人来说,因为需要在异乡打拼,无暇回到家乡照顾自己的父母,只能让父母跟随自己“漂”在异乡,进而达到情感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对老年人来说,缘于强烈的传统责任伦理,愿意尽最大努力减轻子女的负担,比如帮子女看孩子、照顾子女的生活等。这种状况,短期恐怕难有万全之策,而且随着“全面二孩”的实施,“老漂族”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应当肯定,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对彼此都大有裨益,但要让“老漂族”在陌生的城市找到归属感、幸福感,却并不容易:老人们在老家是熟人社会,来新的城市往往人生地不熟,虽有亲人的陪伴,但并不能完全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中国老人一直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们觉得到了外地,就跟做客一样,老家才是真正的家,所以还是想回去;同时,目前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政策仍有户籍分割的痕迹,比如医保和社保都是属地管理,户籍在哪里就在哪里享受保险和福利。显然,如何保障“老漂族”权益,帮助老人们融入城市生活,还需制度给力。

 

在精神层面,社区和街道应重视随迁老人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比如为当地户籍老人组织活动时,把随迁老人纳入进来,让他们也参与到活动中,慢慢入乡随俗。据媒体报道,杭州西湖区文新街道阳光社区于2017年10月挂牌成立的“老漂族”幸福家园工作室,为老人们提供了聊天平台,大家可以就怎么化解家庭矛盾、如何有效开展隔代教育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此外,工作室还会邀请专业人士来上课,内容包括剪纸、手工制作、工艺美术、茶道、古琴等。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就可以帮助随迁老人走出心理焦虑,享受到像老家一样的幸福感。

 

在物质层面,政府部门不应再纠结于区域社会福利的限制。正如专家表示,医保已针对不同人群实现全覆盖,而且不同人群间的医疗保障水平基本相似,在异地生活的老人在医保范围内实现跨区域就医不应有制度障碍。在大数据普遍得到应用的今天,更没有必要进行区域分割。因此,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制度,为外地老人投奔子女创造更多便利。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