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的虚与实
时间:2018-04-13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小孙说书】

 

书名:《货币战争》

 

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大约是在大众(主要是非专业读者)中流传最广的一本金融学通俗读本了。时至今日,这本出版于10年前的书,仍不时现身于街头巷尾的跳蚤书场,虽是打折出售,却也能证明它颇接地气。近年来,我参加了几次同学会,席间,有同学对世界金融大势发表见解,多次引用《货币战争》的论据与观点,可见这本当年的畅销书在民间还是有些影响力。

 

这几天整理书柜,清理旧书,发现其中有《货币战争》,于是抱着温故而知新的念头,重新将它翻阅了一遍。得承认,宋鸿兵的文笔流畅生动,解释金融学知识通俗易懂。他从货币金融学的视角,透视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变迁,有创意也有雄心。在他之前,可能还没有哪一位作者,用讲故事加上以货币金融学作焦点透视的方式,把三百多年来大国之间的博弈与恩怨,用货币这个关键词予以打通。从货币金融史写作与金融知识普及的层面看,宋鸿兵的这种尝试是有意义的。《货币战争》能成为畅销书,应该也是得益于此。

 

不过,《货币战争》中也有不少错讹或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该书的不少论据来源可疑,可信度不高。比如,宋鸿兵笔下的世界首富罗斯柴尔德家族,被称拥有50万亿美元的财富,援引的就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国外机构的一家之言;又如,书中谈到,纳粹头目希特勒上台,是美国华尔街银行家暗中支持的结果,而支持这一结论的论据,来源于一本名为《西德尼·沃伯格》的小册子。

 

其次,该书对史上金融界各种暗战的描写,充满臆想,使用了大量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乃至无中生有的笔法。比如,对于两百年前罗斯柴尔德与欧洲王室暗通款曲,作者写得丝丝入扣,仿佛亲身见证一般,却没有交代细节的来源。展卷,与其说是读一本考证严谨、写作规范的货币金融史,不如说是读一部敢于虚构、情节曲折的金融小说。

 

其三,该书充斥着“阴谋论”,把三百年来世界历史格局的重大嬗变,尤其是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归因于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少数几个金融巨头的勾心斗角与翻云覆雨。“美国内战的起因:欧洲的国际金融势力”、“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尔街投资下的纳粹德国”,透过书中的这些小篇章的标题,即可窥见一斑。该书的书名《货币战争》,更可谓是将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归结于“阴谋”的终极升华。

 

其四,无限夸大货币与金融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在宋鸿兵看来,似乎只有货币才是人类的命根子,似乎只有金融才算得上是推动国家崛起乃至决定国际较量输赢胜负的致命武器。这显然是夸大其词,有哗众取宠之嫌。

 

不容否认,当今世界,在货币金融层面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存在的,有时还很激烈。但以“阴谋论”的视角将其归结为“货币战争”,强调、放大对立性,仿佛你死我活一般,却失之偏颇。应该看到,除了竞争,各国的货币与金融,彼此之间也有合作的一面,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共同的福祉所在。

 

重读《货币战争》,我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在这本10年前出版的书中,宋鸿兵就提出了组建“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的建议。在此不妨引用书中一段原文:“由于金融开放的战略风险涉及全局,现有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已经不可能承担这样综合性跨行业的战略风险监督重任,建议组建‘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将三者的职能统一起来,直属最高决策层。”这个设想,与2017年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宗旨上大体吻合。据说,《货币战争》在政府高层拥有不少读者,“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书的启发呢?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