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趋势期待供给侧与之相匹配
时间:2017-03-20 16:13:34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居民消费开始步入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加快升级、消费贡献率不断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新型消费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尽管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但依然存在生产、流通创新转型滞后的问题。新的消费趋势期待着供给侧提升商品和服务品质。而要做到丰富有效的供给,生产经营者必须创新消费供给模式,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给消费者以良好的消费感受和体验。

 

从宏观环境看,要有效发挥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清理不合理的制度障碍,调整税收政策,助推消费升级;要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新消费供给;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效率和精准度。

 

新消费呈现升温快和持续性强的特点

 

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已进入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加快升级、消费贡献率不断提升的发展新阶段。主要表现在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由产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由规模化、标准化消费转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由忽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消费转向更加生态、绿色、安全的消费。

 

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等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新型消费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1.第一引擎:消费贡献率继续领先

 

近年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最终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持续充当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4-2015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9.6%和60.9%,比资本形成总额高出3.7和19.2个百分点。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高于2015年4.9个百分点,高于2014年15.8个百分点,继续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

 

2.消费方式:网络消费继续成为热点

 

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持续广泛渗透,电子商务、网络约车、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等一批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发展势头异常迅猛。这些新兴业态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消费潜力,强势拉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且动力日渐强劲。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6%,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

 

作为新兴业态的电子商务近年来在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乃至精准扶贫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随着农村网络、物流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农村电商的后发优势也正在显现,市场交易规模飞速扩张,已成为网购市场新的“蓝海”。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同比增长高达96%,预计2016年这一交易额将达到4600亿元。

 

3.品质消费: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汽车消费明显升温

 

与品质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升级类相关商品销售亮点纷呈。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3.9%,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5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据测算,全年汽车类销售增长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中升级型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和环保型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据乘车联数据,2016年SUV销量同比增长43.6%,远高于普通轿车增速。

 

4.消费结构: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在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已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力量。

 

一是旅游、电影等娱乐休闲体验式消费旺盛。伴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旅游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2016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到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率超过10.26%,已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据国家旅游局预计,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为4.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超过44.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9万亿元。据万达院线报告显示,2016年,万达院线观影人次达1.8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2%;实现票房76亿元,增长21%。

 

二是与个人发展和享受相关的支出增长迅猛。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支出同比分别增长9.6%、9.7%、12.3%和12.0%,增速比上年提高2.8、2.8、0.8和0.4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教育支出也保持了11.2%的较快增长。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13.7%,购买化妆品等个人用品的支出增长16.8%,美容美发洗浴支出增长12.2%,购买汽车等交通工具支出增长19.8%。居民更加乐于购买社会化服务,人均用于家政服务的支出同比增长24.7%,用于旅馆住宿的支出增长11.7%。

 

5.享受性消费: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

 

城乡居民在吃好、穿好的同时,将购买力投向居住消费,进一步追求居室的舒适和环境的优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6.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2016年全国居民家庭中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户比重为87.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有安全饮用水的户比重为90.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70.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有洗澡设施的户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获取饮用水无困难的户比重为94.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居住竹草土坯房的户比重为1.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6.消费节奏: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明显

 

在经过了“井喷式”的消费扩张后,城镇居民家庭的大件商品基本普及,农村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普及度也明显提高。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耐用消费品支出已不再构成主要的支出压力,以前流行的家庭“三大件”基本上淡出了消费领域。

 

2016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7.7辆,比上年增长21.9%;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53.2辆,比上年增长11.6%;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90.9台,比上年增长11.5%;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为93.5台,比上年增长5.0%;每百户抽油烟机拥有量为48.6台,比上年增长6.3%;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76.2台,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更加明显,部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升速度较快,每百户家用汽车、空调、热水器、抽油烟机拥有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1.3%、22.7%、13.6%和19.9%。

 

7.信息消费:持续升温的消费热点

 

在近年来“互联网+”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也成为当前消费市场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之一。不仅互联网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信息终端产品备受追捧,网络游戏、电子书籍、网络影音等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的消费也日渐升温,蓬勃发展的信息消费已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扩内需、促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与信息消费相关的通信器材类商品保持近12%的较快增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9%,大幅领先于服务业总体水平,增速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在绿色消费领域,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节能空调、节能冰箱、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绿色环保产品也备受消费者青睐。

 

8.区域消费:农村增速快于城镇,中西部快于东部

 

由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效应,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增幅已连续几年超过城市居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1.9和2.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增长继续快于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城镇增速0.5个百分点,保持自2013年以来快于城镇的态势。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推动农村消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伴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市场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上年增长11.2%,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层出不穷的新兴消费热点,正共同凝聚起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扩内需、稳增长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速崛起的新兴消费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发挥的关键引领作用也不容小觑。

 

新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持久动力

 

根据多种因素分析,今后几年,尽管推动和抑制消费增长的因素同时并存,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消费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引擎。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2016年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的。

 

2.改革创新、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将有效促进消费可持续加快增长

 

当前,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养老家政、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加速形成,特别是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等异军突起,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

 

为顺应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新变化,国家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应群众期盼,以改革创新增加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消费领域有效供给、补上短板,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改善民生、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积极扩大新兴消费、稳定传统消费、挖掘潜在消费。

 

3.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为未来消费拓展空间

 

2001-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居民消费能力稳定增强,为消费需求提供了强劲购买力。“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提高30%左右,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2015年,我国较高收入人群占城镇人口的20%,总人数超过1.5亿,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万美元左右,这部分人的总消费能力相当于多个中等国家之和,他们的购买力投放到哪里,哪里的市场就会一片繁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规模巨大且日臻成熟的市场将为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从消费人群来看,“一老一少”将引领未来消费,“95后经济”、“银发经济”潜力巨大。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2亿,2050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将增至106万亿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养老、健身等产业面临巨大机会,以养老服务为例,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占GDP的比重不足5%,与美国健康服务业占17.6%、其他OECD国家占10%左右的比重相去甚远。

 

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足1000亿元。在一些特大城市,要进公立养老院,如果50岁开始排队,要排上30年,甚至40年,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表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从消费方式来看,网络消费将保持高速增长,商务部发布的电商“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共享经济也方兴未艾。

 

从消费结构来看,电影、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快速发展,有研究预测,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或达7万亿;今后5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将超过5%,规模达5万亿元,成为支柱性产业。

 

从消费种类来看,消费将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随着消费者对消费品质的追求提升,可以预见,未来信息类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销量继续攀升,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带动相关产品销量大增。

 

4.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为扩大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升级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未来消费仍有较大潜力。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5%,但与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将有数亿人口要向城市转移。

 

可以预计,随着80后、90后新消费人口的崛起,数亿、甚至近10亿人口,在就业、定居、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全方位、梯次性向各类城市迁徙,势必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造就一大批数百万、千万人口新的大都市涌现,并推动原有一、二线城市的规模扩张。城市化势必持续推动极为旺盛的城市住房需求、教育医疗需求和城乡基础设施需求等,所要产生的大宗商品需求无疑也是十分巨大的。

 

5.服务消费在消费升级中孕育巨大发展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对提升品质消费、促进幸福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做出部署,有望加速迎来消费大潮。目前我国居民商品消费占比约65%,服务消费占比约35%,我国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同等发展阶段时期的韩国(58%)和美国(66%)。未来10年,受消费者收入上升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推动,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会继续呈上升趋势。比如,文教娱乐、旅游休闲、金融保险服务消费、居住服务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所占比重都将呈上升态势。

 

因此,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由于我国消费需求空间与潜能巨大,支撑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延续,内生动力强劲,潜在消费需求空间依然较大。

 

应该看到,尽管居民消费潜力和优化升级空间较大,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传统一代和新生一代居民之间以及不同群体居民之间的收支等差距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加之部分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潜在购买力难以得到充分释放。因此,要从总体上完成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转型,构建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顺应消费新趋势提升供给品质

 

1.创新消费供给,加大有效供给力度

 

一是加大服务消费供给力度,在合理调整重化工业投资的同时,鼓励各类资本投资重点投资服务业;二是加大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型消费供给力度,满足新型消费供给需求;三是要改善消费供给的质量。要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改革,提高供给主体的竞争程度,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2.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改革消费市场监管体系

 

一要大力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吸引居民境外消费回流,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主要包括提高城市快速消费品等民生物资配送和冷链物流能力,加大对城乡农贸市场和物流设施等支持力度,对内外销日用消费品实行“同线同标同质”,加快推进智慧家庭、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等。二要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消费监管体系,形成法制化的市场监管环境,将消费品标准和监管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使居民放心消费,大胆消费。

 

3.大力促进传统实物消费扩大升级

 

要以传统实物消费升级为重点,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主要包括打破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模式,出台家用绿色净化器具能效标准,制定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济安财富(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