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人工智能(AI)浪潮与过去的技术突破时期有何不同?中国能否走出一条独特的AI发展之路?
微观层面上,企业如何将AI技术推广到日常运营中,从而提升效率和生产力?企业上下该如何建立起对AI的信任、如何在各个业务和职能推广该技术?企业又该如何规避那些可能由AI导致的风险呢?
就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2024)期间专访了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全球数据能力主管董筱珊(TeresaTung)。
AI繁荣比过去的科技突破时期更加普惠
第一财经: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AI繁荣与过去的技术突破有什么区别呢?
董筱珊:我认为一个区别在于其普惠性。举个例子,当ChatGPT于2022年11月问世时,我的孩子们和父母立刻就能轻松使用这项技术,这在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取得突破时并未发生过。那些技术很大程度上仍主要由技术专家,比如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进行使用。
正是这种普惠,更快地推动了AI的发展,市场也作出快速反应。在推出后的短短几个月内,ChatGPT就拥有了上亿用户。埃森哲很快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我们观察到,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以来,各类企业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人工智能的次数增加7倍,并且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团队会提到AI。我对此的解读是,企业电话财报会议需要向各方报告AI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消费者和企业员工都想了解一家企业在日常业务中如何使用AI技术。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一财经:除了消费端的变化,目前来看,很多AI企业似乎也已盈利。本轮AI热潮与过去的技术突破时期相比,是否也能帮助相关企业更快实现收益或获得利润呢?
董筱珊:这种实现收益或获得利润可能不一定是通过提供AI产品或服务直接获得的,AI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往往是企业获得收益、价值的首要方式之一。
当企业使用生成式AI技术时,由于相关模型已经被提前训练好,同时还存在许多互联网数据或其他数据可使用,企业不需要再投资一大笔资金。大多数企业都会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诸如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销售、财务、知识管理等业务和职能,具体可用来帮助处理电子邮件、生成文档,生成产品描述等,过去这些工作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完成。从上述情况不难发现,AI能令企业提高效率和业务水平。
至于直接“变现”,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因为我们还需要应对某些特定问题,比如风险。在使用目前的AI产品时,我们还会担心,生成的内容是否合乎道德和其他规范?同时,很多情况下,我们也会面临缺乏相关性更高、更具体的数据,无法继续用以训练模型,因而生成内容无法做到与所处企业、行业更加相关。好消息是,我们已经看到有些企业开始这样做了,尽管还不是很普遍。
第一财经:一些AI业内人士在讨论,也许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发展AI。你同意吗?你认为理论上,是否存在很多不同的途径来发展和受益于本轮AI繁荣?
董筱珊:当我们谈论生成式AI时,主要有三种采用途径。一种是直接运用相关的应用程序,比如某个市场营销类应用程序。ChatGPT也是一个应用程序,当你使用GhatGPT时,你并非直接在与大语言模型聊天,而是在使用该应用程序来生成聊天内容。
另一种采用途径是直接运用应用程序背后的底层模型。比如,OpenAI就是一个模型,而OpenAI这一模型可以用来创建应用程序,比如ChatGPT和其他应用程序。
第三种采用途径,就是运用各种底层模型来创建适合企业或业务的特定专属应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到的底层模型可以是国际上的模型,也可以是国内的模型。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模型时主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已预先训练完善,哪个更适用于自身以及所在市场的情况。比如,在中国,国内的大模型能生成更精确的结果,因此会更有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市场上的一些模型可能更具成本优势。
同时,在中国,商业环境和格局也复杂多变,企业选择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不同企业基于成本角度和相关性角度,可能会选择不同底层模型。这些因素可能会让中国在AI领域取得跨越式的进展。
第一财经:你认为哪些地区或国家能受益于本轮AI发展浪潮?
董筱珊:中国肯定是会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具备人才库、科技企业、资金等关键因素和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等,同时政府也在发展AI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论是要构建AI基础设施,建立大数据中心,获得GPU高性能芯片等,发展AI的初始投资是巨大的,除非是大型企业,否则大部分企业难以承受,而这也是政府能够起到作用的一个地方。
事实上,在全球,政府都需要扮演相当的角色,比如推出了AI的相关法案和文件,给行业参与者一些明确的指导方针。通常来看,如果企业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或不能做,往往就会谨慎起见而束手束脚。基于此,政府主动明确规则,并让行业参与者知道政府鼓励发展AI,是有所裨益的。
第一财经:关于AI的演变路径,近期有分析师认为,与此前移动互联网时期类似,最初会让英伟达这样的硬件企业受益,然后是博通这样的AI基础设施类企业,再之后是强调与人交互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