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将重点在跨境数据、跨境金融、增值电信、高能级航运等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
6月21日举行的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开放大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再过两个月,临港将迎来挂牌设立五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临港新片区将坚持以开放创新为核心使命,求新、求实、求快形成“五个开放”(开放型制度体系、开放型科创体系、开放型产业体系、开放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开放型营商环境)的新格局。
临港正逐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标杆、创新发展的首选地。陈金山表示,临港的独特优势之一,就在于链接全球、融通世界。临港北临全球第三大空港—浦东国际机场,南有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深度链接全球市场的前沿基地。数据显示,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额年均增长45.3%,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7.5%,新设内外资企业超10万家。
开放带来创新业务空间
参与了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航运绿色新燃料等创新业务探索后,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马士基在上海找到了更多发展机会。
马士基码头公司中国区总裁韩岩滨表示,截至目前,马士基占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总量已超过60%,涉及的国际航线覆盖从上海至欧洲、地中海、美洲等区域。
1月29日,马士基的第一批国际中转集拼货柜在上海港完成拆箱、集拼,再发往西班牙和捷克,较原路径的转运时间分别缩短10天和8天。
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其中提出,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吸引全球拼箱企业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设立拼箱中心,允许开展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拆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
“国际中转集拼能有效减少货物在途时间和物流成本,有助于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撬动港口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我们将继续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这项新兴业务的发展。”韩岩滨说。
除了国际中转集拼,近年来临港新片区开展的沿海捎带、航运绿色新燃料加注等多项创新业务中,马士基都全程参与。
其中,沿海捎带试点新政的实施,让马士基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洋山港区的中转功能,进出口货物的在途时间减少约7-14天,提高了沿海航段舱位利用率,优化了物流路径规划,提升了客户体验和对外贸易运输的保障能力。
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业务试点,是我国国际航运领域开放的一次重要突破。作为首批试点企业,马士基承运的沿海捎带业务货量迄今已达十余万标箱,直接受益客户数百家。
今年4月10日,国内首艘已投运最大甲醇燃料加注船“海港致远”轮在洋山港冠东码头为马士基16000TEU甲醇动力集装箱船“AstridMaersk”轮完成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由此,上海港成为全国首个拥有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
“洋山港成为全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成功完成大型远洋船舶绿色甲醇同步加注作业的港口,这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也为我们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韩岩滨说。
马士基去年在包括洋山港在内的上海,部署了51条国际班轮航线,年吞吐量高达550万标箱,为全球的贸易往来提供支持。
作为在沪长期投资发展的见证,韩岩滨说,马士基在国内首个全渠道绿色智能物流中心,目前已落户临港新片区。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届时将为全球客户提供包括线上线下全渠道、全球及区域订单履约中心、跨境电商物流等多种增值产品与服务。
汇丰中国环球银行经理朱抡元则表示,汇丰银行是首家在新片区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临港的政策优势和产业集群,以及独有的地理区位,赋予了临港跨境的特色,这与汇丰作为一家国际银行的战略和跨境优势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汇丰依托着临港的开放政策和创新合作,积极助力企业发展,帮助外资企业走进来并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已形成48个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案例,“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基本构建,有力地推动了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兴金融、高能级航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接下来,在建立“开放型制度体系”方面,陈金山表示,进一步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重点在跨境数据、跨境金融、增值电信、高能级航运等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进一步释放“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红利。
成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
在更好地支持跨国公司开展全球化业务的同时,临港新片区也将更好地赋能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
当天,临港新片区外籍人士服务中心、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临港新片区国际股权投资服务平台等三个以服务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启动。
其中,打造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是为了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