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个月内,英伟达在市值上越过了两个里程碑。
3月以来,英伟达“体量”就在2.3万亿上下波动,仅次于微软和苹果,坐三望二;美东时间6月5日,英伟达总市值再创新高,突破3万亿美元(30120亿美元),首次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科技公司,与微软仅一步之遥。
眼下,加速计算起家的英伟达,市值和股价正在加速上涨,无论在资本界还是产业界,声势无出其右,汇丰近期的报告将其目标价格提高到1350美元,目前英伟达的股价为1224美元。
至此,美股科技公司七大巨头也在重新排位,现在依次是微软、英伟达、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Meta、台积电。AI依然是科技市场上最大的主题,微软和英伟达都凭借云端和生成式AI需求腾飞,苹果即将公布终端AI路线图,谁将是新王,拭目以待。
国泰君安研究所电子首席分析师舒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市值的变化,本质上也是时代的产物,苹果是上一个时代,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王者,英伟达基本上代表了AI时代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所以市值的变化本质上是时代的演进,两家公司本身不太具备可比性,但是这两个时代具备跨越性。”
对于英伟达的高估值,舒迪分析道:“目前AI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云侧,包括大模型演进、应用端落地、算力基础建设等。现在从业绩兑现的角度看,算力基础建设是最高的细分板块。而英伟达从基建的稀缺性、整体壁垒来看都非常有竞争力,并且短期内不太会有第二家企业能够和它正面PK,所以这也是英伟达能够获得高产品溢价、高估值溢价的核心原因。”
三个月:从2万亿到3万亿仅从市值变化来看,一年前英伟达的市值还不到1万亿美元,随后开启猛涨模式,2023年6月进入1万亿美元大关。不到一年时间,英伟达的市值直接翻至3万亿美元,而从2万亿到3万亿,仅用时3个月,称其为今年“地表最强”科技股不为过。
本周,英伟达还将进行10:1股票分拆,有利于更多中小投资者进场,助推涨势。英伟达股价、市值起飞的背后,是其在AI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尤其是在AI芯片训练领域中,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都在英伟达手中。
英伟达的产品迭代速度也在加快,从两年一代的节奏提升到一年一代。今年3月英伟达发布的Blackwell系列芯片正在投产出货中,机构预计四季度会形成大规模出货;时隔三月不到,6月2日,英伟达又公布了三年内的部分路线图,下一代Rubin架构平台呼之欲出。
在生成式AI的需求驱动下,英伟达的业绩也一路飙涨。第一财季数据显示,英伟达期内营收同比飙升262%至260.4亿美元,净利润148.8亿美元,同比上涨628%;其中,数据中心部门销售额增长427%,达到226亿美元,营收占比达到86%左右。
在惊人的涨幅之下,目前机构依然看涨英伟达。HargreavesLansdown股票分析主管达伦·内森(DerrenNathan)表示:“市场一直在努力跟上英伟达不断改善的增长轨迹。尽管目前的预期市盈率为35倍左右,但这并不让人觉得是泡沫区域。”
从产业趋势看,英伟达还在带动整体AI产业链、AI芯片产业向上增长。TrendForce集邦咨询资深数据分析师朱亿惠表示,展望2024年,除了IC库存去化已恢复到健康水位,受惠于AI热潮带动,各大云端服务业者(CSP)持续扩大建设大语言模型(LLM),同时AI的相关应用将渗透至个人装置,市场后续有机会看到AI智能手机、AIPC等产品,预期2024年全球IC设计产业营收年成长幅度将持续走高。
其中,AIGPUH100大卖,带动英伟达2023年营收达552.68亿美元,年增长105%。而目前超过八成的AI加速芯片市场均由英伟达拿下,2024年H200及下一个世代的B100/B200/GB200也将持续带动英伟达营收成长。
在底层逻辑上,英伟达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抛弃其他任务,让芯片干活更纯粹,不断的堆叠并行计算,主要是在并行乘法计算。
而任何领域的突破都需要机缘巧合,你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
当年英伟达GPU支持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训练,AlexNet团队碰巧发现GPU竟然比CPU快这么多,英伟达则是碰巧遇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依赖算力。GPU和AI一路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当前的科技高地。
赛况激烈:芯片、互联网巨头同台竞技在AI芯片的赛场上,英伟达依然面临挑战,包括老对手AMD、英特尔,也包括一众互联网公司。
从芯片层面看,IDC亚太区研究总监郭俊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当前的AI芯片市场上,排名前三的厂商是英伟达、AMD和英特尔。英伟达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其产品如A100和H100GPU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和各种AI应用中,包括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公司的AI工作负载。
AMD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MI300XGPU和MI300AAPU表现优异,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虽然不及英伟达,但依然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英特尔是半导体行业的老牌企业,尽管其早期的AI芯片项目如PonteVecchio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其最新的Gaudi3AI芯片在性能和效率上都有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在郭俊丽看来,互联网巨头自研AI芯片可能会成为扰动AI芯片的主要因素之一,短期来看,各家互联网企业的芯片用于自身业务;长期来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