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业务部门归属未定,第十批国采启动在即,老产品和新产品在运营等方面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公司始终没能给出解决方法,我们这些员工已经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收到百特医药内部人员的爆料。
爆料者称,一方面,百特葡萄糖腹膜透析液是否选择努力入围国采仍在举棋不定,担心中选之后,产品收入会大幅降低,而不中选又很难保证产品销量;另一方面,在部分产品进入集采后,百特也在进行产品的更新替代,但新产品像艾考糊精腹膜透析液的产能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引起全国多地患者的投诉,备受媒体关注。
“即便医保部门已经对我们公司的人进行了约谈,但目前情况仍未得到改善,患者一直在投诉。”上述爆料者称,让人疑惑的是,一边是即将进入集采产能过剩的老产品,一边是供应短缺的新产品,到底是百特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还是百特管理存在问题?作为员工已经不知所措。
针对上述质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第一时间求证了百特内部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不过,谈及集采产品利润下滑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集采对药企而言,由于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行业内部已经进行了一轮企业和产品的洗牌,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集采会使得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不合理的药品价格水分被挤出,通过降低中间环节不必要开支,获取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药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出创新药,推动医药行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化生产。”邓勇称,集采“以价换量”实际上对部分企业而言面临一种抉择,选择争夺院内市场还是院外市场的倾向将会更加明显,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其定位将会更加明晰。
但企业究竟该如何做好战略调整应对当下现实挑战?这也成为摆在百特面前的一道难题。
进亦忧,退亦忧患者、医院、药企、医保部门围绕药价展开的博弈,几乎贯穿了中国医改的整个历程,目前九批国采在保证基本补给、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三医联动改革、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8年“4+7”带量采购以来,我国积极推进药品采购改革,经多年努力,药品集采已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五年多来,我国累计开展九批十轮国家集采,共纳入374个品种,平均每批约中选41个品种。
随着第九批国采的全面落地,市场对第十批国采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提升。日前,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以完善医药集中采购制度,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提质扩面。
对于医院而言,集采打破了医药销售端的潜规则,将医师收入合法化、阳光化。在患者层面,集采使他们能够吃得起药、看得起病,能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然而,在企业端,部分企业存在艰难选择的情况。上述爆料者称,百特的葡萄糖腹膜透析液自上市30多年来,一直是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占公司销售额的50%,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家公司半边天。但目前第十批国采来临之际,百特仍在摇摆不定,担心入围之后,产品收入会降低60%甚至以上,而不入围又无法保证产品的销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前,葡萄糖腹膜透析液进入过集采,但2022年广东联动16省带量采购时该产品又选择退出,导致其销售额直接下滑30%以上。
实际上,也有一些产品存在中选之后又退出的情况。在部分省市地区的集采平台上,也公开了药企退出采购的原因,一般包括:生产成本上涨、产品未发生交易、停产、生产线调整、原材料短缺、品种战略调整、环保问题等。总结而言,其原因有基于收益考量的,有受制于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也有监管方面要求的。
“其实对企业来说很难完全逃避集采,企业参与集采时,虽然价格有所降低,但能够保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营销成本也会因此进一步削减,对降本增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Health创始人赵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王宏志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关数据显示,国采中选产品平均降价超过50%,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下降。集采之后少了代理商的层层加价以及企业的营销费用,尽管企业收入有所降低,但利润通常不会有太大影响。在完成集采之后,企业要有最基本的契约精神,积极兑现签约内容,这就要求企业在投标时就做好自身产能的评估工作。
断供问题至今未解决在葡萄糖腹膜透析液进入过集采导致利润下滑后,百特也推出了新产品希望为业绩带来增量。艾考糊精腹膜透析液就是百特押宝的另一款产品,这是供尿毒症患者使用的新药,需要每天使用。
“但由于公司广州生产厂断供,自今年开始,该药供应问题已经引起多地病人的投诉。”上述爆料人称。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百特方面问及该药产能问题,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对罹患终末期肾病的患者,目前医学上只有三种解决方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