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增强,新兴国家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各国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医药市场呈持续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受到专利悬崖、成本控制、战略调整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不同等因素的考虑,大裁员、砍管线、停临床成为全球大药企的“关键词”。
眼下,部分跨国药企的市场布局策略就一直徘徊于“扩张”与“收缩”之间,有的选择“降本增效”,进行组织管理结构重组,优化产品管线;有的则选择内生和外延并举扩大创新布局。
5月22日,辉瑞宣布启动一项新的多年期计划,以降低成本,同时努力从新冠业务的快速下滑中复苏。在一份证券备案文件中,这家制药巨头表示,其新计划的第一阶段侧重于提高运营效率,预计到2027年底将为公司节省约15亿美元。与裁员初期相关的一次性成本预计约为17亿美元,其中包括为数量不详的下岗员工提供的遣散费。该公司预计今年将记录其中的大部分费用。
在辉瑞官宣“降本增效”新计划之际,另一家跨国药企则选择加大市场布局,投资建厂扩充产能。5月20日,阿斯利康透露,将预留15亿美元在新加坡建造一个端到端的抗体药物复合体(ADC)生产设施,预计今年底开始设计和建造,并于2029年投入营运,这将是阿斯利康首个一站式ADC药物生产基地。
此外,在两天后的投资者日上,阿斯利康掷下豪言: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的总收入,并在2030年后实现持续增长。
作为当前全球市场上排名前列的跨国巨头,两家药企的处境为何如此悬殊?
“宇宙大药厂”受困
其实,辉瑞此次的战略调整是有迹可循的。辉瑞在2023年就宣布了另一项40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因为其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物Paxlovid的需求大幅下降。
而在2023年底,根据辉瑞发布的财报数据不难看出,新冠产品下滑给其业绩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辉瑞发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辉瑞全年总营收584.96亿美元,同比下滑41%。此外,辉瑞全年的研发投入为106.79亿美元,同比下降6%。
在当时的业绩发布会上,辉瑞将2024年的营业收入预期确定为585-615亿美元(包括新冠产品预计收入)。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Bourla也在今年JPM大会上表示:“辉瑞曾是业界明星,但去年新冠产品的销售额大幅下滑确实对我们有所打击。不过,辉瑞将在业务重组后进入‘执行年’,2024年的辉瑞值得期待。”
除了新冠疫苗,作为辉瑞在中国销售的唯一一款疫苗产品,2016年11月获批上市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疫苗,商品名为“沛儿13”)在部分市场已失去先发优势。以中国市场为例,据西南证券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批签发68批次。其中辉瑞8批次,民海生物15批次,沃森生物45批次。
2023年12月1日,辉瑞将沛儿13交由科园贸易进行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进口、分销和推广,此次合作意味着辉瑞将结束自建团队卖疫苗的传统,开启全新疫苗业务模式,由本土企业代理推广。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国市场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充分的医疗保障,曾经是跨国药企最为重视的市场之一。但现在变化很大,对于跨国药企来讲,如果想要更好的在国内发展下去,核心思路是做好本地化。在创新研发、生产、营销、流通、合作项目等各个方面与国内公司与政府部门加大合作。
“不过,在与本土创新药企建立合作后,跨国药企能否有重磅产品强势补位,能否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一大现实性问题。”上述分析师说。
在受到种种因素造成的市场冲击下,辉瑞2023年股价下跌近50%,成为2023年表现最差的制药股,而股价下跌也使得辉瑞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的市值,如此也使得辉瑞的“降本增效”计划被认为是情有可原。
对于此次“降本增效”新计划,辉瑞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计划还将涉及“产品组合增强”和公司制造及供应网络的变化。该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计划将专注于简化我们的工作方式,降低复杂性,提高辉瑞全球供应的生产率。”
其实,从当前的大环境来看,“降本增效”并非辉瑞一家独有。今年以来,BMS、诺华、罗氏、拜耳等大型跨国药企都在行动。
趁势寻市场增量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为了可持续发展甚至实现更好的增长,跨国药企也在启动应对市场的策略。
在辉瑞忙着提升效率之际,阿斯利康提出了“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的总收入”的目标,而从2023年的营收来看,全球仅有强生公司一家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
根据阿斯利康披露的2023年业绩,全年营收45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产品净销售额437.89亿美元,同比增长2%。
在提出这一“800亿美元”目标的同时,根据公开信息,阿斯利康也提出了其商业化计划。阿斯利康方面披露,预计将在2030年前推出20个新药,高于此前预估的15个。其中6款新药已按预期的上市计划如期获批,它们分别是靶向CTLA-4的人源化单抗Imjudo(tremelimumab),AKT激酶抑制剂Truqap(capivasertib),补体因子D抑制剂Voydeya(d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