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在华30年:惟创新者进
时间:2024-05-17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今年以来,多家传统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调整目标,放缓电动化进程。然而在以速度为特征的中国汽车市场,外资车企却丝毫不敢懈怠。

时间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已是中国汽车市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性价比的提升速度,还是优质车型的供给增速,更或是华为、小米、百度等科技大厂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超预期的进展,种种迹象无不显现出中国汽车市场“唯快不破”的竞争逻辑。在这个速度时代,中国不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同时也是全球汽车技术路线的测试场、全球汽车企业优胜劣汰的试验场。

在这一场汽车业百年变革中,传统跨国汽车巨头之所以转型慢,是因为要带着整个产业链转型。因而在竞争逻辑已被速度改变的中国市场,外资车企不仅要适应节奏,更要奋力创新突破。从德国宝马集团在华30年的创新实践可以看出,当下的创新不仅仅是要为中国市场个性化定制汽车尺寸和空间,而是将研发体系、制造能力向中国迁移,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共赢,而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将成为跨国车企加快转型的丰沃土壤。

在对合资车企深度解析之后,《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中国汽车业全面转向创新竞争”系列报道本期聚焦外资车企,以德国宝马集团为范本,探索外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转型之道。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中国今日之动向,将决定未来世界之方向。”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创新探索将对全球汽车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汽车业百年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今年是德国宝马集团在华开展汽车生产业务的第30年。扎根中国30年,宝马集团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崭露头角,到成为全球最活跃汽车产销国的跃迁。这家老牌车企始终紧抓中国机遇:

1994年,我国首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发布,首次提出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同年,宝马集团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400万辆。同一年,中外合资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在沈阳成立。

2020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这一年,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正式建成投产,华晨宝马在宝马集团内率先实现宝马最先进的第五代动力电池量产。

2022年,我国放开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不久后,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的股权占比由50%提升至75%。

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已成为推动宝马产品转型升级的动力。30年来,这个老牌外资车企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参与并创造了中国汽车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传奇。

面对中国市场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宝马集团乘“风”而上,锚定大市场、数字化、电动化,紧抓机遇,见证并深度共享中国机会。

每三辆宝马车就有一辆交付中国市场

5月8日晚间,辽宁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总装线上,一辆磨砂纯灰色创新纯电动BMWi5汽车缓缓驶出,宝蓝色的电子屏幕上,“600万辆”字样闪烁,现场掌声雷动。

在宝马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而立之年”,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

从第10万辆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华晨宝马用了7年;而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整车下线只用了15个月。

百万辆整车下线间距不断缩短,背后是宝马不断在华拓展其生产规模,提高本土化能力。

“中国是宝马的第二个家。”回顾宝马集团扎根中国的历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此前表示,中国的市场和创新能力对宝马来说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中国,宝马的发展战略将无法实现。”

2003年成立之初,华晨宝马采取租用生产线的轻资产投资策略,2010年,感受到中国蓬勃活力的宝马集团开始大举投资。如今,宝马工厂已在沈阳全面开花。

外资企业能够在中国市场收获佳绩,离不开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中国车市产销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出口量去年再创新高。

30年来,宝马销量不断增加,自2010年以来,宝马沈阳生产基地累计投资已达1050亿元。目前,沈阳已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宝马集团财报显示,2023年,宝马集团向全球客户交付超过37.5万辆纯电动车,同比增长74.2%,其中,向中国市场交付约10万辆纯电动车,占比超过25%。有统计显示,宝马集团每三辆车就有一辆交付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宝马只投放两款通用车型,但他们很快发现,中国客户对汽车尺寸和空间有独特要求,此后迅速推出长轴距车型,开创了宝马为单一市场个性化定制先河。如今走在路上,各个类型的宝马车一应俱全。

拥抱中国机遇驱动全球创新

走进华晨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这里的19个实验室中,有17个专门用于测试新能源汽车,瞄准新能源目标,宝马集团不断强化本地化新能源汽车全流程开发和验证能力。

目前,宝马已在中国建设了除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和创新网络,四大创新基地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和南京。

成立最早的北京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车辆工程、测试和认证;上海研发中心侧重于数字产品、软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