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末,苹果公司突然宣布终止造车项目。
造车项目被认为是苹果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自2014年初创以来,每年投入十亿美元的研发资金。项目一朝终结,一个历经10年、投入超过100亿美元、集结了2000余名技术精英的“造车梦”宣告破灭。
苹果为何“断腕弃车”?倘若结合供应链体系重新审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或许会有更深层的答案。
苹果公司放弃造车的真正原因在于其无法绕开中国的供应链。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已经发生了“核聚变反应”,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新能源车供应链;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苹果公司使用中国的供应链将面临重重阻碍。
2024年2月末,堪称巨无霸的苹果公司被多家媒体曝出将停止自己的造车计划。要知道,为了造车,苹果公司已经投入了10年的光阴和多达100亿美元的资金。苹果公司后来表示取消造车计划后,部分人员将转往热门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领域。
虽然苹果公司财大气粗,但其造车计划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指的是做出选择时放弃另一选择的代价,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和熊掌就互为机会成本)是很高的,现在放弃造车计划殊为可惜。面对这样的局面,苹果公司肯定也是左思右想过后才做出这一痛苦决定的。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苹果公司为何要放弃其造车计划?
放弃造车计划的原因,苹果公司并未对外界详细阐明,而且即使它对外界说明,也不一定是真实想法。我们对这个决定背后原因的分析只能是根据大势和逻辑逐步推演。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看法是苹果公司之所以放弃造车计划,是因为选择了自动驾驶作为目标。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自动驾驶技术尚不够成熟,道阻且长甚至是一个“大坑”。日后苹果公司一再降低其造车计划的目标,但始终不得其法。
在这个关键时刻,AI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而苹果公司在这方面出现了显著的落后,因此不得不奋力追赶。在这种局面下,将资源从遥遥无期的造车转移至兴旺发达的AI领域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笔者认为,苹果公司放弃造车计划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苹果公司放弃造车的真正原因在于其无法绕开中国的供应链,而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使用中国的供应链将面临重重阻碍。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下面我们来慢慢展开相关的论述。
01
苹果公司造车与地缘政治风险
要谈苹果公司造车与中国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在中美大格局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出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战略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就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并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来发展自己的相关产业。
这里要解释一下,进口替代战略指的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关税、配额和外汇管制等严格限制进口的措施,扶植和保护国内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倾向。选择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
比较优势指的是当一方,例如一个国家,进行一项生产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比另一方低,这一方就拥有了进行这项生产的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的贸易行为在总体上对各方都是有利的,比较优势可以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很明显,进口替代战略与遵循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生产链的做法是矛盾的。无论是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证明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失败战略,而遵循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生产链的做法才是发展经济的正途。
2005年,中国商务部曾表示:
“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
当时不少国人都认为中国在国际生产链中干的是脏活累活,换取的报酬却微乎其微,有点悲催的含义。但实际上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技术落后,生产衬衣就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拿衬衣去换飞机对中外都是有利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都是相对较为平稳的,因此中国可以专心致志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生产链中去获取相应的收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体量增大和技术的升级,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开始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来抵制中国制造,而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被“重点关照”的领域。
在这样的局面下,假如苹果公司将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放在中国,无疑会将自身置于不断发展的地缘政治风险下。苹果公司不傻,它是不会愿意置身险境的。
苹果公司可以绕开中国供应链吗?
地缘政治风险意味着苹果公司的造车计划不能靠近中国的新能源车供应链,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假如绕开中国的相关供应链,苹果公司的造车计划可行吗?先说笔者的答案:不可行。
前文已述,比较优势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成功且典型地诠释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
在开放之初,中国的技术相对落后,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中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