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万亿美元资管巨头:对于长期限的投资者来说,中国市场入场时点已到
时间:2024-03-03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日前,万亿美元资产管理巨头威灵顿投资管理高级董事总经理、亚太区总裁普江宁(JanetPerumal)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正逐步过渡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更注重创新的增长模式。虽然市场信心的修复需要时间,但是,对于长期限的投资者来说,基于目前估值水平考虑,入场时点已到。普江宁认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医疗保健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等领域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机会。

她表示,尽管被动化浪潮席卷全球,但是未来的10年到15年或与过去截然不同。主动管理型资产管理机构大有可为。全球主动管理资产管理机构在丰富“工具箱”,致力于帮助客户驾驭不确定性,提供具有韧性的投资组合。

普江宁进一步指出,威灵顿投资管理的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业务进展顺利。威灵顿投资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为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带来的各种机遇。眼下,聚焦于服务好QDLP的客户,为客户提供分散组合和全球配置的选项,致力于为客户创造长期可持续回报。

资料显示,威灵顿投资管理成立于1928年。截至2023年12月31日,管理规模超过1.2万亿美元。它在全球拥有超过900名专业投资人员,是全球万亿美元资产管理机构中,少数仅从事主动管理业务的巨头之一。威灵顿投资管理2022年在境内设立QDLP业务,从境内募资投向海外市场。

中国基金报: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否已经转向?这将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普江宁:目前市场共识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如果2024年利率开始下降,美元可能走软。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是有利的。

弱美元对不同新兴市场的影响不一。它们中有的会迎来较强美元环境下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有的会迎来全球投资者增配,市场信心回升。我们将密切关注资金流入中国内地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情况。我们也会关注资金流入中国香港市场的情况。对于这些市场来说,美联储政策转向是催化剂。

中国基金报:美联储转向,客户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配置?

普江宁:事实上,2023年年中,我们已经开始与客户讨论当美联储开始转向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一部分机构客户仍持有大量的货币基金。还有部分高净值客户持有较多的存款。现在大家可以多看看固定收益产品。

为了帮助客户做好资产配置,仅仅了解美联储货币政策对资产回报的影响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明确客户的收益风险预期。我们会与客户讨论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演变。通胀、供应链、劳动力市场等因素会影响经济,进而影响市场和客户的潜在回报。

随着利率下行,一部分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总回报策略。他们会通过调整久期等来调整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另一部分倾向于绝对收益策略的投资者,可能更注重分散风险。宏观不确定性高企时,客户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工具来搭建组合。在此基础上,他们也需要找到合适的基金经理。

总而言之,客户的投资策略取决于他们的风险容忍度和回报预期、投资时间维度等,以及他们投资需要满足的指引和条件。

中国基金报:威灵顿投资如何从亚太市场寻找机会?

普江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自下而上的主动管理人。我们把寻找最佳投资机会的任务留给专注基本面研究的基金经理。

不过,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去年年中到现在,日本受关注度上升。日本市场进入了新的周期阶段。与此同时,日本市场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于是,2023年年中开始,投资者发现,日本市场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之后,重获全球投资者青睐。这背后,部分领域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过去很多年以来,日本市场的Alpha一直富有吸引力,但是Beta乏善可陈。现在,在政策支持、公司改革和企业治理改善等前提下,情况发生了改变。除日本之外,印度也吸引了诸多关注。

中国基金报:眼下全球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普江宁:首先,固定收益是客户关注的领域。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思考何时入场,如何配置。

其次,配置全球股市的客户也在思考小盘股。过去几年,小盘股被忽视。如今,关于小盘股的讨论多了起来。

最后,客户越来越关注组合的韧性。目前的全球宏观经济和政治局势较五六年前不确定性更高,2024年尤其如此。今年是全球的大选年,数个重要经济体要举行选举。

基于上述考虑,客户认为对于构建组合来说,韧性至关重要。

如何构建一个具有韧性的组合?

2022年,我们看到股债负相关性消失,两者呈现齐涨齐跌的态势。这样一来,要构建一个充分分散的组合,投资者要在股债之外加入其它的资产,例如另类资产。虽然2023年股债的负相关性重现,但未来2022年的情形可能重演。通胀可能不会像之前那样稳定,受此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也不会像过去那样稳定。在组合中加入部分防御性的策略可增强组合的韧性。例如,注重质量的策略可以增加整个组合的防御性。

总而言之,因为不确定性提升,为了构建一个强大、具韧性的投资组合,投资者需要重新思考风险和机会。客户需要一整套工具来构建一个具有韧性的组合。

中国基金报:发生什么之后,全球投资者会改变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普江宁:的确,过去一段时间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