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汽车行业硝烟弥漫、竞争加剧,产业转型、价格大战,推动着全行业加速变革。随着“新四化”的转型,主机厂的“内卷”也传导至上游供应链,当下,汽车产业链和竞争格局正处于重塑的关键时期,汽车生态圈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与进化。2024年,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将走向何方?
新年伊始,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走进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博世,对话刚刚升任博世中国总裁的徐大全。对于博世而言,2024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执掌博世中国13年的陈玉东将接力棒传给了一直并肩作战的队友、同样在博世奋斗了十余年的徐大全,从2024年的第一天开始,徐大全成为新的掌门人,开启博世中国的新篇章,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4年,也是博世在调整组织架构、加速部署转型战略后的关键执行之年,为适应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博世应势而为,自2024年1月1日起,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重组后正式定名为“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与此同时,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正式成立,统筹管理在华相关的事业部和团队。
在徐大全看来,博世智能出行集团的成立基于市场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变化,打破原有的产品事业部的常规,以更好地服务和聚焦到某些新的领域;不仅如此,新的组织架构可以得到更多本地决策权,以便针对中国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加剧,主机厂在价格战中“厮杀”,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被迫裹挟其中,压力在汽车产业链中向上传递。作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面对这一挑战,博世给出的答案是努力满足主机厂的需求,单纯从降价实现主机厂的目标往往是困难的,博世看更重的是通过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提升,以及工程变更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或者通过设计变更达到降价。同时,徐大全预判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主机厂的“卷”还将在2024年持续下去。
在群雄割据的智能出行新时代,汽车生态圈也衍生出新的供应链模式的玩家。为了将“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少车企开启了全栈自研的模式,下场自研芯片、电池;而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科技巨头华为也强势进军汽车生态圈,还有一批优秀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兴起,在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声名鹊起。
对此,徐大全首先强调了博世坚决不造车,一直服务于所有主机厂,并且在供应链上希望做到极致。但对于华为将车BU独立的同时又和几家整车厂紧密合作,他认为此举能摊销研发费用得到主机厂支持,其次通过深度绑定可以锁定未来市场,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而针对车企自研的趋势,徐大全指出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的规律不会变,除了创新性技术和保证供应链安全两种情况自研具有合理性,在未来让供应商有更多的量来摊销研发成本可能是必须的。“我们处于‘战国’状态,很多企业下场。这个赛道实际上是非常漫长的,就像一场马拉松,刚刚开始跑。要实现我们的终级目标,有几家能剩下或者有几家能胜出?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后,徐大全表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卷”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新的技术应用,但汽车行业仍需要有序竞争,做大做强。“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利润,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我更希望看到这样的竞争格局。”
新官上任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大全总,首先恭喜您履新,从玉东总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我们特别关心,接下来您对博世的整个管理会有什么样的传承,还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徐大全:从玉东总手中接过这一棒,其实“压力山大”。玉东在博世中国执掌13年,带领博世中国在业务上飞速发展,成就非凡。从这点来说,接任玉东,是一件非常艰巨的、有压力的工作。在现在技术变革和市场变革的情况下,变肯定是要发生的。但是从博世的角度来说会有一些底线要坚守,比如现在我们努力达到的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几点:一是博世的DNA,博世的Slogan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公司非常关注技术研发的投入,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使我们本土的研发能力不断得到成长,从而更多以技术和产品的方式来加强对主机厂的支持。在汽车行业我们这次也成立了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其中一个目的,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同时有一定的自主决断权,使我们在中国的汽车业务板块可以进一步增长。
我们坚持的方针是“根植本土、服务本土”,我们也会继续从话语权,从本土研发能力的角度进一步加强。第三,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几年,我们要持续在这方面深化。更多是从供应链端的上游和产品使用端的下游,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第四,对于现在在中国的发展而言,人才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并且让人才在相应的岗位得以发展,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我们会出台一些和人才刺激计划相关的政策,保证人才的持续发展。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您提到了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有一个中国的董事会,由伟良总带队,博世做这种变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徐大全:智能出行集团的成立,会带来几个层面上的变化。首先,从事业部角度,会打破原来的常规。根据新的技术、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为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