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针对美联储降息的预判之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美国国债历史性突破34万亿美元,遭受多方诟病,正在进行中的美国大选也可能让外界在两件事情上增加更多的敏感性猜测。表面上看,降息也罢,发债亦好,彼此的确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但若将美联储与美财政部、货币政策与债务发行放在一起思考与观察,便可看出些许的微妙与端倪。
来自历史与理论的渊源
美国财政部成立于1789年,美联储创建于1913年,从时间前后上显然找不出二者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但一件金融大事的发生的确展示了美联储就是为策应财政部而创建的历史镜像。1907年10月,美国商业国民银行以及纽约第三大信托银行尼克博克斯信托的控股股东操纵股价失败破产,随后发生储户潮水般的挤兑,两大金融机构甚至不到一个小时便被提走了超过100万美元,现金严重告急。危情之下,美国财政部将2500万美元的政府基金交到自己信赖的摩根银行手中,希望借助摩根的信贷渠道对遭遇挤兑的银行提供驰援,可这一努力并未见效,民众继续潮水般地涌向银行以及信托等金融机构,无奈,财政部再次出面请求摩根银行联合其他五家纽约最重要的银行共同出资2700万美元救场,一场巨大的危机传染链最终被阻断。经历过此次危机恐慌,美国财政部感受到了动员市场力量的艰辛与困难,也非常担心私人经济的力量会渗透与控制国家金融调控大权,于是建议当时的威尔逊总统组建国家中央银行,不久便有了美联储的诞生。
有一点需要强调,虽然美联储的创建是公共决策行为的结果,但从面世开始美联储却一直保持着私人机构的性质。据《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由华盛顿联邦储备局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构成,后者以私人机构身份根据资产比例认购联储股份以获得美联储会员资格,除每年从美联储净利润中拿走6%的股息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美联储的例行货币政策会议,并以票决方式决定货币政策结果。这样的组织结构安排与决策方式显然是要尽可能摆脱政府对美联储的干预而确保自身的独立性,但美联储与政府之间也不是完全的绝缘关系,除了组成成员的华盛顿联邦储备局还是公立机构外,美联储主席、副主席和七个执行委员也都要经过总统的直接提名,然后报国会批准方可生效,因此,美联储与财政部一样都是美国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后者基于推动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需要协力助跑,美联储也有策应与配合的客观义务。
按经济学理论的界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集中在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美联储也莫过于此。虽然从政策目标的主体归属上看,美联储货币政策似乎与财政部搭不上边,但必须承认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核心与最为有力的工具,在服务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大主要目标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实际运行过程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是相向而行,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往往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反之亦然。当然,现实经济活动中尤其是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供给过剩时,基于结构优化的需要也会采取收缩性财政政策,同时推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便这样,此时的货币政策也是为了刺激需求以拉动供给,实质上还是在为财政政策减压助力。
美债的最阔金主与最强背书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包括常规性与非常规性内容两大部分,前者又分为数量调控工具(基础货币、准备金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与价格调控工具(利率、汇率、贴现与再贴现率等)两类,后者包括量化宽松(QE)等,就策应财政部的国债发行来说,美联储无论是增加工具的数量投放频次,还是提升工具的技术运作水平,可以说不遗余力,不仅以采购方的身份为国债销售慷慨解囊,更以中央银行的角色替国债发行站台背书,乃至可以说,没有美联储的“财政政策货币化”声援,美国国债很有可能出现流拍、折价发行甚至被市场抛弃等一系列窘局。
数量工具方面,基础货币的发行一般遵循传统货币理论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状况优先原则,即根据现实中的经济冷暖程度与通货膨胀实况决定货币的增量配给,而美联储所贯彻的却是现代货币理论(MMT),该理论所确定的基础货币创造主体乃政府和央行综合体,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央行进行购买完成基础货币的创造,这样,美联储创造增量货币的基础是财政部的国债数量,而国债到期后财政部再将货币还给美联储,就此,美联储完成了基础货币的增量投放并获得了利息,财政部实现了国债的顺利发行并回收了美元存量,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你来我往的互动性闭环。数据显示,15年前美国M2(广义货币供应)余额为7万亿美元,目前膨胀至21万亿美元,增幅达300%,与此同时,对照15年前10万亿美元的余额规模,美国国债增幅更是高达340%,几乎同样的增幅说明,其间美联储增发到市场上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转化成了多个主体资产端的国债。
价格工具方面,货币利率决定国债收益率,经济下行时期美联储放宽货币政策,其中新冠疫情阶段将联邦基准率降至0,直接拉低了国债收益率,大大降低了国债利息成本,使得作为发行主体的财政部可以放心大胆地踩大国债发行“油门”,同时二级市场债券价格的上升以及交易的活跃也令更多投资人加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