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嗅百花秋望月,夏拂凉风冬听雪。”万物皆有周期。
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次周期的洗礼,无数汽车品牌经历了兴衰更替。然而,拥有138年历史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却始终屹立潮头。面对市场的多变、竞争的加剧以及零部件短缺等挑战,奔驰凭借其清晰的战略和深厚的技术积淀,稳健地应对了市场的变化周期。
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梅赛德斯-奔驰依然实现了高质量的年度收官。数据显示,2023年梅赛德斯-奔驰向中国客户累计交付约76.5万辆新车,与2022年交付水平基本持平,同时在多个战略业务板块实现了高质量的韧性发展。
其中,高端豪华产品矩阵持续收获快速增长,梅赛德斯-迈巴赫品牌、G级越野车分别实现21%、22%的年度增长。新能源汽车矩阵交付蓬勃攀升,纯电车型年度交付超翻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再次以领先优势领跑豪华汽车市场。核心豪华产品矩阵方面,长轴距C级车交付实现接近双位数的年度增长;长轴距GLCSUV和长轴距E级车进行了高品质的产品升级换代,全新产品在上市后持续获得客户青睐。
正如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所言,2023年的奔驰,“以高质量发展再次夯实了梅赛德斯-奔驰在高端豪华汽车市场的领先优势及在新能源板块的向上势能。”
奔驰之所以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得益于其坚守的“奔驰标准”。这一标准不仅引领着时代风潮,还不断定义着汽车行业的标准。当“奔驰标准”遇到“中国速度”,稳健与创新为梅赛德斯-奔驰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这正是奔驰近20年来不断强化在华研发实力的初衷。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研发网络已发展成为其在德国以外最全面的研发网络,创新领域覆盖前瞻设计、电动出行、智能互联、自动驾驶、本土化和整车测试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持续提速,不断扩大本土研发的布局。中国研发团队在为中国客户进行量身定制的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为全球创新’,我们正为奔驰全球研发网络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灵感和尖端科技。”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和采购负责人欧立甫(OliverL?cher)表示。
“中国速度”为奔驰提速在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浪潮中,梅赛德斯-奔驰积极拥抱行业变革,不断强化本土研发实力,打造“更懂中国客户”的数字化豪华体验,并在全球研发网络中发挥更多引领作用。
从2021年在北京启幕全新的中国研发技术中心,到2022年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再到2023年在上海成立梅赛德斯-奔驰(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今年即将正式启用的上海研发中心全新大楼,梅赛德斯-奔驰的本土研发布局在持续提速。
梅赛德斯-奔驰提速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数字化领域研发的背后,是追求创新速度的“中国速度”和其始终坚守的“奔驰标准”。
欧立甫(OliverL?cher)表示:“‘中国速度’体现在我们的每一项创新之中。例如,全新E级车搭载的L2+系统是首个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开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从团队组建、项目启动到产品落地,我们仅仅用了12个月,并且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实现了平均每周三次的软件迭代。”据他介绍,今年年底,梅赛德斯-奔驰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MB.OS将随梅赛德斯-奔驰模块化架构(MMA)平台正式亮相,并将推出基于MMA平台的中国专属长轴距车型,本土研发团队也将继续以“中国速度”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基于MB.OS的数字化体验。
资料显示,仅在2023年一年内,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团队就测试了22款新车型,完成了超过500万公里的耐久性和功能性道路测试。这些密集的测试覆盖各种地形和道路情况,以及横跨90多摄氏度温差的极端气候条件。
追求“中国速度”的梅赛德斯-奔驰,在坚守“奔驰标准”方面也没有妥协。安全是梅赛德斯-奔驰的核心价值,深深植根于品牌DNA之中。在量产前,每一款车型都要经过严苛的整车和零部件测试,致力于打造最令人向往的座驾。
梅赛德斯-奔驰方面表示,在每款新车型发布前,都会进行超过150次实车碰撞测试,以及超过1.5万次仿真模拟碰撞。在中国,针对全新E级车这样的中国专属长轴距车型,还专门增加了50多次碰撞测试,以最大程度地优化对驾乘者的保护,梅赛德斯-奔驰的愿景是到2050年实现“零致命性交通事故”。
当然,在以“中国速度”提速创新、坚守“奔驰标准”的同时,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创新实力”也至关重要。
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研发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德国之外最全面的研发网络。“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先进的研发硬件设施,本土人才是我们在中国创新的核心力量。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团队有2000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在为中国客户进行量身定制的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为全球创新’。”欧立甫(OliverL?cher)补充道,“我们正为奔驰全球研发网络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灵感和尖端科技。”
“合作共创”助奔驰稳赢在中国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梅赛德斯-奔驰正通过“合作共创”的战略,不断巩固其在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导地位。
欧立甫(OliverL?cher)对此充满激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