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商老大的位置要易主了吗?现在还很难说,但变化正在激烈地发生。
11月29日当晚,拼多多美股市值短暂超越了阿里巴巴,以1920亿美元压过了阿里的1915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中市值最高的中概股。而仅仅三年前,阿里巴巴的市值还在8600亿美元的超高位,拼多多在1080亿美元左右徘徊,市值只有前者的八分之一。
这让很多阿里高管和员工迎来一个不眠夜。
一位阿里员工在内网的发帖代表了大多数人心声:“此刻难眠,也不敢想,着实吓了一跳。那个看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
马云也罕见地在内网回应,称祝贺拼多多过去几年的决策,执行和努力,并承认今天的阿里站在冬天里:“我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时间倒推至2015年,在阿里和京东几乎瓜分了中国电商地盘的时候,拼多多从巨头的缝隙中开始生长。“我们这个团队可能和阿里团队差了20年。”2016年3月,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其个人公众号上提到,“我们也许有机会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势,在新的用户交互形式和新的国际化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阿里。”
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讲究进攻、扩张,业务大而全,从电商到云服务、本地生活、物流、文娱,几乎所有可以尝试的业务,目前都还在阿里的帝国版图里。而拼多多这个成长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公司则不同,它从第一天起,就只专注在一件事上:极致效率的低价电商。
过去八年时间,拼多多几乎都遵循这一套逻辑,从国内复制到国外,以同样的打法在不同的区域向对手发起猛烈进攻。上线仅一年的拼多多海外版本Temu,已经蔓延至全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下载量突破2亿。据36氪报道,今年第三季度Temu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金,或能超额完成年度150亿美金的GMV。而Temu的快速狂奔,也是拼多多今日市值能超越阿里的重要因素。
这个巨头们当年看不上的对手——拼多多所打的“低价”牌,到今天被证明越发有效。
2006年,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带上黄峥去参加巴菲特的午餐。这顿饭给他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黄峥在用“简单和常识”撕开一个下沉市场的时候,不一定能想到,在今天这个与过去十年截然不同的经济周期里,他踩到了时代的风口。
极致的简单和“本分”
2015年,阿里完成了电商从淘宝向天猫的升级,京东也经过了早期探索强调商品品质的阶段,双方在一二线城市激战正酣。
拼多多此时悄然上线。在巨头视野之外,低线城市有大量线上购物需求未被充分挖掘。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生态圈,比如阿里电商难以渗入的微信生态。
抓住这些机会,在广袤下沉市场的空间,依靠阿里菜鸟的物流基础设施、腾讯微信的流量以及出走淘宝的低价商家,拼多多只用了短短四年,就实现了营收从十万到千亿、用户数超5.8亿的突破。
“拼团”、“砍一刀”,拼多多用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扩张,游戏化的运营方式和社交玩法让它在用户心中站稳了“低价”心智。黄峥曾表示:“我们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心里占便宜的感觉。”
而在商家端,拼多多用流量带动大量白牌商家和尾货向广袤的市场流动。从平台竞争视角看,拼多多首先抓住了无法在阿里和京东获得生意的中小卖家。
一个专注于中低价市场的白牌商家提到,很多高性价比商品在抖音、拼多多上卖得非常好,甚至反向能带动平台用户活跃度,但这样的商品根本上不了淘宝天猫。“我们对接淘内主播,他们都看不上,说价格太低了,主播公司佣金提成少。”淘内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大部分都是品牌商品,而非高性价比的功能性产品。
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阿里的流量分配机制,只能把有限的流量给最高产出比的商家品牌,他们的广告能够给平台直接带来营收。拼多多则是选择了更多低价的白牌商家。
依靠这样的策略,拼多多拿下了国内大部分的低价用户基本盘,甚至发展出了很高的用户忠诚度。
一位拼多多商家告诉界面新闻,在今年双11各大平台们都抢占性价比市场的时候,拼多多的用户逐渐展现出价格不敏感人群的特点,“其他平台必须要卷到价格最低才有量,但拼多多我们哪怕加一点价,用户也依然留在这里。”
按照黄峥的话来说,“我们也卖iPhoneX,低价只是我们阶段性获取用户的方式。”当低价成为稳定的用户心智后,这些用户随着平台一起成长,当用户使用频次上涨,自然也能为平台提供更高的交易额。
段永平曾这样评价过黄峥:但凡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对的事情,同时一直努力把事情做对,有个不错的结果是大概率事件。
某种意义上,拼多多完成了淘宝的使命,真正让一些长尾货源在全国流通。这家公司的运营、百亿补贴、流量分发都围绕着这个目标,且一以贯之、未有改变。
要管理好这些数以万计的白牌和尾货商家,并组织他们的货物与消费者高效率运转,拼多多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竞争优势是,在组织和管理上将“人”用到极致。
一位参与过多多买菜早期开城的员工告诉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