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OpenAI的700个员工一定要Sam Altman回来?
时间:2023-11-2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经过连续5天的多次反转,OpenAI的宫斗短剧终于有了一个暂时的结局。

11月22日,OpenAI官方发布推文,说SamAltman将重新回来当CEO,还组建了新的初始董事会。成员是Salesforce的前CEOBretTaylor,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Summers,以及原来的董事会成员AdamD'Angelo。

这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SamAltman说非常期待重返OpenAI,微软CEOSatyaNadella也觉得很欣慰。

而Altman的好兄弟GregBrockman,已经火速回公司和同事们合影了,还抱着笔记本电脑开始写代码了。被原董事会临时拉来救场的EmmettShear也很高兴,认为这对大家都好。

这段火爆全网的宫斗戏算是告一段落了。据《TheVerge》报道,他们后续还会再增加6个董事,Altman和微软可能都会有一个董事席位。

虽然后续会有一些程序上的工作,但是OpenAI基本可以过一段安稳日子了。

问题是,除了吃瓜看剧凑热闹,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其实,OpenAI原董事会仓促辞退CEO,并没有损害Altman的形象,反而凸显了几位董事的不成熟。

要知道,在大部分公司中,董事会的功能是监督和制约CEO,防止CEO做出冲动和过激的行为,所以董事会通常更加成熟,做出的决策也会经过深思熟虑。

所谓的硅谷“政变”并不新鲜,有很多知名公司都辞退过创始人和CEO。

比如,1985年苹果辞退了乔布斯,2008年Twitter让创始人兼CEO杰克·多尔西退位,2009年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被迫卸任CEO。

但是,他们的退位都有前兆,董事会与创始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和对峙,才会慎重地下决定。而且重大决策背后都有明确的原因。比如,乔布斯和时任CEO约翰·斯卡利对新产品的理念存在分歧,而杨致远则是反对微软收购雅虎。

然而,OpenAI的董事会却不太一样,不仅事先毫无预兆,没有协商和讨论的空间,辞退Altman之后也没有说明他有哪些重大失误或者瑕疵。他们公开的说法是CEO对董事会有所隐瞒,不可信任,这是比较严厉的指控,一般必须要有事实做支撑。结果OpenAI对此没有任何解释,只能让人质疑他们的真正动机。

更不妥的是,他们还病急乱投医,3天换了3位CEO,甚至连临时上任的EmmettShear都不清楚为什么辞退Altman,仿佛董事会已经成了一个神秘的黑箱。

其实,OpenAI原本有更多董事会成员,比如马斯克、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等等,丰富的董事会人员还可以相互制衡,但是,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陆续离开了。

剩下的几位董事会成员都倾向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比如,IlyaSutskever在OpenAI内部成立了“Superalignment”也就是超级对齐团队,目的是解决AI安全问题。

而TashaMcCauley与HelenToner都是国际人工智能治理中心的顾问委员会成员。HelenToner还是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员工。

所以,他们的对AI发展需要警惕的观点很容易统一起来,OpenAI做出了再大的发展也未必会被珍惜,甚至会成为过错。而OpenAI的董事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几个人商量好了就决定让Altman出局了。

可他们给出的解释让公司员工都难以信服,相当于让一群不成熟的孩子掌握了巨大的决策权,结果造成了全球轰动的闹剧,也让员工们明确表态“不信任董事会”。

相比之下,Altman在这次“宫斗”中表现得却很成熟,应对方式也非常得体。

虽然受了委屈,人脉、资源也都占上风,但他并没有真的像“爽剧”一样掀起反击攻势,而是坦然接受了董事会的决定。还尝试过友好协商,即使协商不成宣布加入微软,也一直为OpenAI的利益考虑,没有公开批评董事会。

最终,促成Altman回归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700多名员工。

他们看到Altman即将加入微软之后,连夜签署联名信,要求董事会辞职并恢复Altman的职位,不然他们就一起去微软了。

按理说,公司换CEO也并不少见,其他人也可能比Altman更有管理才能,为什么这700多名员工一定要追随Altman呢?

前几天,我分析过OpenAI非盈利与部分盈利相结合的公司结构,实际上,不只管理层有开发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相信他们的员工也心怀同样的理想和信念。

但是,正如地平线公司创始人余凯博士所说,极端的理想主义需要极端的现实主义做基础。寻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平衡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

要知道,在Altman成为CEO之前,OpenAI还是一家完全非盈利的机构,继续保持下去也未尝不可,反正花的钱都是募捐来的,CEO也不需要肩负盈利的重担。

但是,Altman还是设计了部分盈利架构,在GPT前途并不明朗的时候,坚持花巨大的成本投入大模型研发。

很多人认为,GPT的成功是大力出奇迹用钱砸出来的,但关键在于,Altman本没有必要下重注,像他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也敢于下重注推进创新的管理层实属凤毛麟角,谷歌就中途放弃了。

所以,员工们比董事会更清楚Altman的真正价值,相信只有他才能既心怀理想,又能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带领他们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这才是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也要和Altman共进退的原因。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