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破圈"三年,壳牌和朋友们交上了新答卷
时间:2023-11-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三年前,中国正式对外提出“双碳”目标,许多企业自此第一次算起了“减碳账”。三年后,中国的能源绿色转型不断深化,新能源渗透率明显提高。但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寻求一套系统化、精细化、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依然没有定论。

2023年10月20日,壳牌中国2023“赋能进步·共创更加均衡稳健的能源转型”高峰论坛在京举办。这场论坛汇集了来自政府、企业、智库,以及能源、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专家,与壳牌代表共同聚焦能源转型重点难点,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均衡、稳健的能源转型。

在论坛持续五个多小时的分享和讨论中,反复被提及的核心问题是:不同行业啃下脱碳这块“硬骨头”难在哪里?使用什么样的能源产品或技术能切实减碳?还有哪些被我们忽略了的商业机遇?

积攒了三年的思索与实践,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转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决心和科学的方法论。

正如壳牌集团幕僚长努南所言,“中国需要在安全可靠、负担得起和清洁低碳的能源转型要素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尽管这意味着重重挑战,但我总能看到一种能够克服挑战的‘能行’的态度,这对当今世界至关重要。”同时,努南重申了壳牌保持开放的价值观,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多位企业家共同呼吁更多企业携手合作探索共赢。

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陈琳表示,壳牌一直致力于拓展“低碳生态朋友圈”,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携手助力各行各业节能减排。未来,壳牌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共推“赋能进步”,共创“净零未来”。

打开能源转型的“工具箱”

在悲观者看来,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颠覆,无异于大象转身艰险未知。但在乐观者看来,一滴润滑油、一罐天然气,或是从空气里捕捉到的一克二氧化碳,都是撬动能源转型的钥匙。

“不是只有新能源才能贡献减碳,高效的润滑油同样可以做到。”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全球润滑油业务总裁黄志昌在论坛上率先提出了一个人们常见的思维误区。背后的逻辑在于,润滑油让机械运行的效率越高,化石能源的燃烧和排放就越少。

这种卓越的品质已经在法拉利赛车的测试中得到验证,数据表明,壳牌润滑油为法拉利带来了可靠性和性能的提高,并助力后者一举夺冠。作为过去十六年全球润滑油销量领先的业务掌舵人,黄志昌不无自豪地将其独特优势归结于五点:规模、品牌、差异化、技术与合作。

幸运的是,这种优势还将延续到减碳的事业上。例如,壳牌的自有研发中心和工厂能够针对不同工况下的机械设备给出不同的养护方案,减少停工时长;壳牌去年收购了一家主营可生物降解的基础油的公司,这意味着从油源上即可做到可持续,目前部分产品已经使用该款可持续性的基础油作为源头生产;壳牌全球11个润滑油调配厂中已安装了光伏,使用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与合作伙伴一同,壳牌积极回收并循环利用销售包材。

丰富的资源要素催生了源源不断的创新。黄志昌举例称,中国的能源转型特别是电动汽车发展迅猛,壳牌看准市场,推出了全新的浸没式冷冻液,能够有效支持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数据中心的热管理工作。这不是一项简单的研发工作,需要配合电池和机器等实现较好的相容性,为此壳牌与英特尔、微软等跨国公司达成了共同的研发合作,对于提高性能指标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无论是交通领域的商用车物流运输,还是工业领域的数据中心和机械设备,对于效率和安全的追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壳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也有自己的局限。我们希望和政府、行业以及合作伙伴一同,建立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尽早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黄志昌说。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减碳工具是天然气。它是欧美等国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过渡”的主力军。但在中国,情况有所差异。2022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7%。这是自2005年西气东输一线投运以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首次下降,使得部分行业投资者的信心蒙上阴影。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认为,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已经超越能源安全成为国家关切,天然气依然是中国能源结构从高碳迈向零碳的一个桥梁、一个纽带、一个中间能源。

在陆如泉看来,评价一个能源品种到底有没有前途,应该回到几个基本问题上:它是不是充足的、它是不是经济的、它是不是清洁的、它是不是灵活的、它是不是安全的。天然气兼具这五大属性,综合表现优秀,因此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我留意到一个特殊的趋势,过去天然气的价格是区域性流动的,但是现在至少在欧洲、东亚地区它的价格已经趋同了,这表明天然气正在变成一种全球性流动的大宗商品,预示着它会有更好的未来。”

未来天然气在每一个重大领域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通过与其他能源产品的特点对比,陆如泉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领域天然气将发挥独特优势。

首先在城燃领域,天然气将继续扮演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