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募信贷在欧美创投市场日益火热,越来越多亚洲创投机构开始积极拥抱这项新型投资方式。
近日,高瓴资本私募信贷团队招募了多位董事总经理,准备发力这项全新业务。
所谓私募信贷,也被称为私募债务融资,具有非公开、抗周期、高回报等特点,其特点是向各行各业高成长公司提供用途多样的贷款,包括直接贷款、专项贷款、过桥贷款等,主要服务销售额在数千万-数亿美元的高成长企业。
与高瓴资本类似,不少国内创投机构日益重视私募信贷业务发展——他们除了发行专注私募信贷的新基金产品,还将现有基金产品的更多资金转向私募信贷投放。
“以往,我们的私募信贷业务,主要是向个别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帮助企业在获取新一轮融资前补充资金流动性),但现在,我们将过桥贷款,专项贷款、直接贷款等业务纳入专门的私募信贷部门运营管理,此举有助于提升私募信贷业务的服务覆盖面与业务规模。”一位国内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直言。
在他看来,私募信贷之所以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企业不愿“折价融资”。
去年以来,受宏观经济波动加大与创投资本投资趋于谨慎等因素影响,众多企业不得不在原先估值基础上“打折”,才能完成新一轮融资。但此举不但令原先创投股东“不满”,还可能影响企业IPO前景。
为了避免折价融资局面出现,越来越多企业纷纷转向“私募融资”解决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此举一大好处就是企业估值不受影响。
美国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SidleyAustin)合伙人帕提夫·里希(ParthivRishi)直言,折价融资对于众多初创企业而言,就像是一个“污点”,不利于后续的融资与IPO,因此众多企业创始人都希望寻找股权融资之外的其他资金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面向亚洲市场初创企业所发起的私募信贷基金资产规模至少达到25亿美元,且随着涉足私募信贷业务的创投机构日益增加,下半年这个数值还将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信贷也成为创投机构在市场低迷状况下获取募资的新路径。毕竟,私募信贷不但能向出资人LP提供年化8%-12%的信贷利息回报,且项目退出方式相比股权投资更加灵活,令出资人感到投资安全性进一步增加。
多位创投业内人士指出,私募信贷并非“无风险信贷”——若企业在这轮经济波动周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创投资本的股权投资+私募信贷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能否做好私募信贷业务,同样考验创投机构的投资眼光与项目风控能力。
企业不愿“折价融资”催热私募信贷在股权投资市场低迷之际,私募信贷日益成为企业补充现金流的新选择。
一位国内半导体研发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运作一笔2亿元人民币的私募信贷,由参与B轮股权融资的一家大型创投机构提供相关信贷资金,年化利率约8%。
“相比传统银行需要信贷抵押物,私募信贷的操作相对灵活。”他告诉记者,比如这家创投机构允许企业以部分股权进行质押,且承诺会协助企业寻找新的创投机构参与新一轮融资,以偿还这笔贷款本息。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会选择私募信贷,还在于创投机构私募信贷的尽职调查与决策流程相对更快,相比传统银行需要企业递交大量财务数据,并对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估值,导致信贷决策流程较慢,创投机构早已对企业业务发展前景与技术研发实力有着深入了解,所以很快就同意这笔私募信贷资金发放,有效解决企业新产品研发推广的资金需要。
这位国内半导体研发企业负责人承认,自己之所以选择私募信贷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不想“折价融资”。
受宏观经济波动与创投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创投机构将企业估值压低约30%,令他相当“受不了”。
“私募信贷的好处,就是我无需牺牲企业估值,就能获得业务发展所需的资金,且私募信贷的年化利率相对较低,企业业务现金流完全可以覆盖利息支出。”他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寻求私募融资的国内高科技企业日益增多,其中多数都是不愿进行折价融资但又急需资金维持业务发展的高成长企业。
上述国内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感慨说,近期企业家向他们寻求融资时,只字不提股权融资,都在讨论私募信贷。这背后,一是除非万不得已,企业家是不愿将估值打折40%-50%需求股权融资,二是越来越多企业家发现私募信贷也能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
他直言,私募信贷与过桥贷款有着本质的不同,过桥贷款主要是企业在寻求下一轮股权融资前,通过创投机构的短期贷款解决资金周转压力;但不少企业提出的私募信贷期限,可能长达2-3年,因为他们打算一次性筹集资金应对未来2-3年业务发展资金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内部也对部分VC/PE基金产品投资策略做了调整,将更多资金用于私募信贷。”他告诉记者。他们内部测算过,考虑到部分股权投资项目面临失败风险,不少股权投资基金的年化回报率约在18%,若将更多资金转向私募信贷,这些股权投资基金的年化回报率可能下降约3个百分点,但仍能满足多数出资人的收益预期。
期间他所在的创投机构一度担心这些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