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你已经很难找到第二个像雀巢这样公然承认还在使用植脂末的大公司了。
畅销多年的雀巢“三合一”速溶咖啡,包装换了好几茬,成分标签上仍然大方写着植脂末三字。虽然雀巢声称技术已经改进,几乎不含反式脂肪,但无论如何,赫然在目的“植脂末”仍可以随机吓死一个中产消费者。
对比国产品牌,前有喜茶、奈雪扛着成本压力也要坚持宣称使用“真奶”,后有一众冻干咖啡、健康零食品牌,宁愿牺牲口感也不做含乳风味的产品,为了就是不被拿到放大镜下审视,然后被钉在“科技与狠活”的耻辱柱上。
国内品牌避之不及,上游供应商连夜改词,为何雀巢却对植脂末有如此深刻的执念?是太傲慢,还是做不到?
植脂末到底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厘清植脂末、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植脂末其实是一类混合物,之所以人人喊打,是因为其主要原料之一是氢化植物油。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对人体危害极大。根据世卫组织定义,反式脂肪是诱发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的重要元凶之一,建议成人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应控制在总热量的1%以下。
换句话说,消费者应该留意的是食品标签上的反式脂肪含量,而非仅仅留意“植脂末”的字眼。
反式脂肪对人体危害已基本得到各国的共识,据梳理,各国的反式脂肪酸管理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手段:
一是通过标签标示管理,如强制或自愿标示,即在食品标签上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并对其声称进行要求,我国就属于这一类。
《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明确规定:凡是食品配料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植物油,都需要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值得注意的是,若每100g/ml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3%则可以标注为0。
二是膳食建议,还有个别国家作出了含量限制。
2014年,雀巢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将逐步去除旗下食品饮料产品中由氢化植物油产生的反式脂肪,来达成WHO对该成分摄入量的建议标准。在这份声明中雀巢表示将在2016年年底之前,实现旗下产品“零反式脂肪”的目标。这意味着至少在今天的中国市场,雀巢在使用氢化植物油(或植脂末)的所有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
但先别高兴得太早,不使用植脂末并不代表你可以躲过反式脂肪。除了“抛开剂量谈毒性”的数字游戏,这更是一场文字游戏。
植脂末倒下了,更多植脂末站起来了由于氢化植物油是敏感字眼,食品生产商都会在包装上以另一些名字代替它以图掩人耳目。这样,按照规定就可不用标注反式脂肪含量。
代可可脂就是其中之一。
与国内多家头部茶饮品牌有密切合作的植脂末巨头佳禾食品,宣布在2022年彻底不生产任何含反式脂肪的产品。但36氪在其2022年半年报中发现,佳禾口中的“技术改进”指的是将植脂末的制作过程从氢化反应,变为代可可脂的精炼,而后者已经被证实也会产生反式脂肪。目前佳禾食品下游客户包括CoCo都可、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企业。
精炼植物油则是更常出现的名词。
前不久闹出“植脂末”风波的酸奶品牌茉酸奶,其门店人员告诉36氪,目前公司已经将所有产品的原料做了更换处理,现在酸奶里“都不含植脂末”。据这位员工透露,茉酸奶供应商是上野曼道,但公开资料显示这一品牌酸奶同样含有精炼植物油。
此外,一种名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MS)也经常出现在许多加工食品中。它虽然不是反式脂肪酸,但它可以由反式脂肪制成,也可能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反式脂肪酸。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被允许的食物添加剂,“摄入剂量不需要限定”。但在2017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出台了一项提议,建议政府对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的制成过程进行监管。
今年6月,欧盟修订了关于该成分的添加规范,认为大剂量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的摄入仍危害健康,并对16周以下的婴儿食品中添加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做出了更严格的规定。
国内食品饮料标签上单双甘油脂肪酸非常常见,且出现在许多强调健康标签的产品中。
植脂末生产龙头佳禾食品旗下的咖啡品牌金猫咖啡,其一款“三合一”速溶咖啡在声明中表示“不含植脂末”,但标签上赫然写着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不做调味速溶咖啡的三顿半,出品的椰子水饮料标签上也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的身影。当然,雀巢在零售渠道几乎所有调味饮料和烘焙产品中,都含有这一成分。
随着现制茶饮越来越“厚”,各大乳企推出的各种厚乳、牛乳等面向B端渠道产品里,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从未缺席。
瑞幸新晋网红产品酱香拿铁的供应商塞尚乳业(雀巢持股8%)大部分调味乳制品都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七分甜门店人员向36氪展示的牛乳茶原料来自雀巢,配料表上也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是根本不在意吗?可以说,反式脂肪在包装产品中无处不在,雀巢只是那个没有选择掩耳盗铃的巨头。
为什么雀巢连植脂末三字都懒得改?究其原因,一来“没必要”,二来“风险太大”。
从雀巢品类营收结构来看,速溶咖啡所属的冲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