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瑞银收购瑞信半年考:赚足"负商誉" AB面
时间:2023-09-08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近日,瑞银(UBSGroupAG)公布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288.8亿美元,创下欧美银行业的季度利润最高纪录。

瑞银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其收购瑞信所获得的289.3亿美元负商誉。在扣除负商誉、收购整合瑞信相关费用与成本后,瑞银二季度的税前基本利润为11亿美元。

所谓负商誉,主要是指银行收购行为所获得的净资产差额(即被收购银行的公允价值与收购价格之间的差额)。今年3月,在瑞士政府运作下,瑞银仅花费30亿瑞郎收购瑞信,整个收购价格仅相当于当时瑞信有形账面价值的6%。

如今,瑞信剩余94%的有形账面价值转化成“负商誉”,推动瑞银二季度创下如此高的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瑞银对瑞信负商誉资产的估值更高。5月,瑞银通过初步审查,认为瑞信的负商誉资产高达340亿美元。尽管这个数值远低于去年底的530亿美元,但表明瑞银收购瑞信无形间“捡了一个大便宜”。

受此影响,瑞银股价一度触及2008年以来的最高价格,自3月收购瑞信以来,瑞银股价累计涨幅达到40%。与此对应的是,瑞银市值一度达到920亿美元,跻身欧洲市值第二高的银行,仅次于汇丰银行。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收购瑞信所产生的极高负商誉,对瑞银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收购瑞信所产生的289.3亿美元负商誉,对应着瑞信此前拥有约2380亿美元风险加权资产,若后者出现巨大风险导致负商誉骤降,将令瑞银未来单季利润大幅回落。

在这种情况下,瑞银需妥善处理庞大的瑞信风险加权资产,以确保未来业绩稳健发展。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埃尔莫蒂(SergioErmotti)表示:“在完成对瑞信收购两个半月后,我们正抓紧时间为所有股东创造价值,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银行合并之一,瑞银正在赢回客户的信任,降低成本,并采取必要行动创造规模经济,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我们的资源和目标投资,以实现未来的增长。”

记者获悉,未来瑞银收购整合瑞信的征途,绝非坦途——除了妥善处理庞大的风险加权资产,如何整合吸收瑞信在瑞士的本土业务,如何有效裁撤瑞信投行等部门团队以推动瑞银风控文化“融入”瑞信各项业务,如何持续吸引客户资金回流,如何进一步提升股东回报率,都是瑞银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瑞银预计,在收入稳定、成本节约、融资成本降低等举措实施下,其三季度基础税前盈利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核心业务税前利润可能在下半年扭亏为盈。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在经历收购瑞信所带来的短期利润“爆发式”增长后,瑞银在改善业绩方面所遭遇的挑战同样艰辛。按照瑞银的计划,2026年底实现成本收入比低于70%,2026年CET1股本回报率达到约15%,但目前,瑞银在扣除负商誉与收购交易相关费用后的成本收入比高达80.3%,且CET1股本回报率仅有4.5%,这都意味着瑞银在未来收购整合瑞信业务同时,还需更加注重降本增效与开源节流。

风险资产处置“箭在弦上”

在收购瑞信后,瑞银的首要任务,就是妥善处理瑞信庞大的风险加权资产。

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没人知道瑞信在遭遇经营风波前,到底隐藏了多大规模的潜在风险资产。究其原因,这些年瑞信一方面出现多个项目投资巨亏,一方面向众多客户兜售了大量高杠杆高风险资产,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与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这些高杠杆高风险资产很可能一下子变成“坏账”,导致瑞信承受极大的连带亏损压力。

在他看来,这也是瑞士政府在运作瑞银收购瑞信时,愿意与瑞银签订“损失保护协议”(LossProtectionAgreement,LPA)。

按照“损失保护协议”规定,若瑞银在清算瑞信资产过程产生了损失,50亿瑞郎以内的损失将由瑞银自行承担,若损失额超过50亿瑞郎,瑞士政府将承担最高90亿瑞郎的额外损失。

瑞士政府表示,政府提供的损失保护主要涉及瑞信持有的总值约为440亿瑞郎(约合490亿美元)的资产,包括部分金融衍生产品和贷款,且属于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估值且今后不会并入瑞银核心业务的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购瑞信后,瑞银迅速设立了非核心与遗留(NCL)业务部门,旨在纳入与瑞银战略与业务风控措施“不一致”的瑞信各类信贷头寸和业务,其中包括瑞信资本释放部门的各类资产负债,瑞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所管理的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及瑞银非核心和遗留投资组合所剩余的资产和负债等。

按照瑞银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瑞银已纳入NCL业务部门的资产达到约550亿美元的风险加权资产(RWA)与2240亿美元的杠杆率产品(leverageratiodenominator)。

此外,瑞银在二季度将NCL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减少90亿美元。

瑞银表示,截至2026年底,这些风险加权资产里的约50%将被“耗尽”,且瑞银打算积极减少NCL部门的资产规模,以降低运营成本和财务资源消耗,并进一步简化业务结构。

这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直言,瑞银能否妥善处理瑞信庞大的风险加权资产,对瑞银的业绩稳健性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旦这些风险加权资产出现重大亏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