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乘著英伟达(NVIDIA)财报周三(23日)揭盅前的AI狂热东风,「日本赚钱之神」孙正义面对连续亏损三季的亲生仔软银,祭出变现绝招--旗下半导体IP设计巨头ARM,周一(21日)向SEC提交纳斯达克上市申请,拟募资高达100亿美元,有望成为继2019年阿里巴巴(后遭叫停)之后,全球最大IPO。风光无限背后,亦不乏暗涌。
*指令集架构,如晶片业「扫地僧」*
说到晶片巨头,人人耳熟能详的当推高通、三星、英特尔;未料2020年一单ARM拟以400亿美元卖身英伟达的交易,遭上述三巨头群起反对,最终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于2021年12月拍板禁止,足见这间位于英国剑桥的晶片设计公司在业界的「扫地僧」地位。
不同于开发自家品牌晶片,ARM的看家本领是将被称为「指令集架构」的半导体技术,以使用许可形式授予高通、三星、苹果等晶片研发者,并通过收取「许可证费用(licensefee)」以及每一电子设备所安装晶片的「版税(perchiproyalty)」来盈利。例如,苹果2020年底发布的自家M1晶片,英伟达最新GH200晶片,都是采用ARM的架构;ARM就指,采用自家技术的250亿颗晶片无处不在,其中包括数十亿计的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
ARM报告显示,第二季收入6.75亿美元,按年跌2.5%,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但市场就预计,全球半导体IP市场规模2030年料逾94亿美元;而孙正义6月亦指,ARM正处于爆炸性增长期的起点。
*大客户谋RISC-V,权力平衡启幕*
如果说蚂蚁上市触礁及阿里股价暴跌引发清仓,令软银倒在黎明前,那么从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ARM,到2020年跟黄仁勋(英伟达CEO)的400亿美元失之交臂,再到ARM最新估值据报达640亿美元,大举押注AI革命的孙正义,能否借ARM上市反攻乃至咸鱼翻身,成败或在此一举。
不过,ARM「2023年最大IPO」光环背后不乏暗涌,首先是其所谓640亿美元估值,是以软银刚刚以161亿美元从自家的愿景基金收购25%的Arm股份计算得出,但软银承认,该收购价格或并不代表对Arm市值的预期;据BernsteinResearch分析师估算,公司估值实际应为400亿美元。
更具挑战的是,ARM的大客户高通、谷歌等,都正跃跃欲试另一种指令集架构RISC-V,不同于ARM,RISC-V指向完全开放原始码模式,意味更低的成本、更多的创新。自高通暗示ARM是「传统架构」,并早在2019年发布的骁龙865转向RISC-V后,到去年的小米黄山2S、阿里的玄铁C908,再到今年Google的TitanM2、中科院第二代「香山」,亦都采用RISC-V。
简而言之,尽管目前来看,RISC-V架构开发仍落后ARM很多年,但晶片架构许可市场的权力平衡大幕已启;「赚钱之神」孙正义今次IPO大龙凤是赢是输,都难言谁人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