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口可乐公司成立酒饮子公司RedTreeBeverages,专注于酒精饮料产品”的消息传出,引起酒业内外的重视和关注。
这已经不是可口可乐第一次做酒了。
可口可乐的“饮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他们在美国收购了一家葡萄酒公司,但仅仅支撑了四年,便由于经营不善退出。
直至2018年,可口可乐在日本发售了一款名叫“柠檬堂”的罐装气泡酒(Chu-Hi)。与其说这款产品是酒,倒不如说是含酒精饮料更为贴切。
这款酒由日本烧酒、柠檬汁和苏打水等原料混合而成,分为经典柠檬、盐渍柠檬和蜂蜜柠檬3种口味,酒精含量从3%到7%不等。成为可口可乐创立125年以来首次销售酒精饮料。
或许是这款产品在日本市场反响热烈,2019年,可口可乐又去英国开发了四款高端混合调酒饮料(signatureMixers),包括烟熏Smoky、辛香Spicy、草本Herbal以及木质Woody四种口味,产品中加入了威士忌、朗姆等不同酒类,还可以与不同的烈酒混合调配鸡尾酒饮用。
2021年,继拉丁美洲、欧洲、美国等市场后,可口可乐宣布正式在中国推出硬苏打气泡酒“托帕客”(TopoChico),成为可口可乐首次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首款酒精饮料。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是硬苏打气泡酒,是因为那一年元气森林的苏打气泡饮料风头正盛。
从这些因地制宜的产品不难看出,可口可乐是对目标市场做足了功课的。
这些试水取得的成功,让可口可乐加大了布局酒精饮料的步伐:2022年9月,打造Fresca苏打水品牌的酒精鸡尾酒;今年1月,可口可乐旗下Simply品牌推出鸡尾酒调配新产品SimplyMixology;今年4月,推出威士忌可乐(JackDaniel‘s&Coke)罐装版调酒饮料。
新酒饮子公司的成立,意味着可口可乐对酒饮市场志在必得。据公开资料显示,RedTreeBeverages预计将在美国市场先行展开业务,然后逐步扩大全球影响力。有人认为,结合当下的低度潮饮的大势,可乐极有可能在低度酒市场撕开一个大口子。
跨界做酒,已经是资本大佬的“基操”。在国内,做酒也是金融、医药、地产等领域大佬们眼热的事儿,例如俞敏洪就曾直言做酒“是有可能的”。
因为做酒,的确是个好生意,行业内跨界做酒的成功案例还真不少。
例如华润雪花啤酒的诞生,其由头不过是青岛啤酒在港交所上市,刺激到了另一个国企华润集团。时任华润创业总经理的宁高宁,读了青岛啤酒的招股书,大为意动。
起心动念之后,华润集团1994年从沈阳政府手中收购雪花啤酒厂,成立了华润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啤酒行业,并与青岛、燕京逐步成为中国啤酒的三巨头,改写了中国啤酒的产业格局。
再比如说从医药行业入局的天士力集团,旗下国台酒业已经是茅台镇第二大白酒企业;而同样从医药入局的汪俊林,则把郎酒带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复星集团郭广昌在2017年入股青岛啤酒后,又于2020年相继斥资收购金徽酒、舍得集团股份,酒业版图再次扩张。
这些跨界做酒的案例,那叫一个风生水起,羡煞旁人。
但是,也不能光看到吃肉,看不到挨打。在酒业,把跨界做酒做成王小二过年的,也不在少数。
业内熟知的,诸如联想控股下的丰联酒业,曾在2011年至2012年11月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收购湖南武陵酒业、河北承德板城酒业、山东孔府家酒业和安徽文王酿,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备受期待的四家企业也没有如愿在大树底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是在接踵而至的行业调整期业绩一降再降,联想苦心经营六年,最终卖给衡水老白干后黯然离场。
此外,还有娃娃哈、维维集团等,其中不乏“”大刀阔斧”高调跨界入局,取得小小成绩后失败的不在少数。
归其原因,除市场调整等宏观因素外,对行业不了解、专业能力不足、跨界经营决策系统复杂等问题,都是致使跨界卖酒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跨界饮酒这事,前已有古人,后必有来者。所以,哪个大佬会拒绝一杯又涨面儿又挣钱的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