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李威从湖南老家辗转来到佛山,开了一家制衣厂。入行十多年以来,李威跑过档口,搞过批发,做过外贸,把一个制衣小作坊逐步经营成了规模超过200人的服装工厂。
虽然订单越做越大,但李威却认为自己的生意并没什么进步,“一直停留在代工阶段,为了做货而做货,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干的都是最辛苦的活儿”。
2022年11月,李威从圈内朋友的口中听到了拼多多推出的“多多跨境”平台,便尝试开了一家店铺,上线了一些工厂生产的童装款式,没想到很快卖出了几百单,这让他看到了新机会。
在此之前,李威也接触过跨境电商,但此前的跨境电商平台对于工厂卖家来说,运营是道迈不过的坎。“多多跨境为商家提供跨境运营、仓储、物流以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弥补了工厂在运营侧的劣势,工厂只管专心生产设计,按需上品按时发货就行了。”李威说。
20世纪80年代,依托毗邻港澳的“地利”,广州、佛山等地的村民纷纷涌入纺织行业,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家庭作坊逐步成长为大大小小的服装工厂。
如今,这些大大小小的服装工厂在经过四十年的代工生涯之后,正在从幕后走到台前。
一站式服务,工厂卖家的新机会
去年9月,多多跨境平台正式上线。与第一批入驻的商家相比,李威迟到了两个月。
“多多跨境是我接触跨境以来,起量最快的平台。如果再早两个月,效果会更好。”据李威介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店铺就从几十单暴涨至3000多单,年前的销售高峰一度超过5000单。
在熟悉了多多跨境的模式之后,李威更加兴奋地发现,这就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早年间,李威曾在湖南老家经营一家服装店,有一次跟着经销商来佛山进货,见识了当地如火如荼的服装产业,便决定举家来佛山打拼,开了一家制衣厂。
“最初只有几个工人,也都是自家亲戚,说是制衣厂,其实就是个家庭作坊。”李威说,当时,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规模都不大。
2014年,李威开始承接外贸订单。“之前有一个海外客户,一次性下了160万元的订单。客户付完预付款,我们就开始生产发货,每到一批货再结一次款,但最后一批货到了国外之后,客户直接就跑了,40万的货款至今没要回来。”李威介绍,这种事情几乎每个外贸人都经历过,海外客户一旦跑路,很难维权。
2015年,跨境电商兴起,李威觉得自己在市场上打拼多年,“有经验、有工厂、有资金”,做跨境应该水到渠成,但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先后尝试过亚马逊、eBay以及各种独立站,效果都不好,主要原因就是不懂运营。”李威说,开工厂是卖产品,可一些跨境平台其实是卖图片。
与佛山的厂家相比,深圳的跨境卖家更具备运营优势,李威转而为深圳的卖家供货,做的仍是代工的活。
“现在的仓库里仍然积压了30多万的货,都是给跨境商家供货遗留下来的。”李威说,跨境电商的客户是按照备货量下单的,一般都会超额下单。但工厂不了解前端的情况,一旦销量有波动,就容易导致生产过剩。
生产的不懂卖货,卖货的不懂生产,这也让李威一度很沮丧,“做工厂的就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吗?”
入驻多多跨境之后,李威觉得自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多跨境的一站式服务,为商家打通了“全链路”的跨境通道,刚好弥补了工厂卖家的运营劣势,工厂不用负责跨境的运营、仓储和物流,只需要按需上品,按时发货到国内仓就可以了。
在刚刚结束的独立日大促中,李威店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很多深圳的客户。
“差异化产品利润率是传统外贸的5倍以上”
与李威相比,王晓凯入驻多多跨境的时间更早一些。去年8月,多多跨境平台尚在测试阶段,王晓凯就完成了开店。
王晓凯是一位95后,15岁从高中辍学,在父亲的建议下学习做电商,一路摸爬滚打,从国内电商转到跨境电商。他起初并没觉得多多跨境能做起来,运营也没上心,店铺的产品都是在其他平台加价10元、20元的基础上进行销售,“没想到卖得还挺好”,两周之后日均稳定在几百单。
去年春节之前,平台的买手跟王晓凯反馈“汉服在海外市场也很热,可以尝试一下”。但佛山本地的服装工厂大都以童装为主,为了抓住机会,王晓凯辗转联系到了其他地区的生产工厂,并成功拿到了订单。
汉服上线后,海外用户对于国潮服饰的热捧超出了想象,日均突破2000单,并带动店铺的订单量从几百单暴涨至5000多单,单月销售额很快破百万。
“当时报名参加一个活动,限购量1万件,一个多小时就卖光了。”王晓凯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多多跨境,早期商家也开始面临行业的竞争,但王晓凯并不担心,并提早做了布局。
为了进行差异化竞争,王晓凯将整个产品线都进行了调整,重点生产工艺更复杂的童装,并尝试品牌化打法,销量一直都不错,利润率更是达到传统外贸的5倍以上,这是他父亲从业20多年都未曾见过的。
今年以来,王晓凯店铺的单月销售额最高已突破250万,成为平台的金牌卖家,迈出了品牌化的第一步。为了匹配多多跨境的业务需求,王晓凯又扩建了一条新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