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当劳中国成为“金拱门”满6年的时点上,市场传出其股东中信、凯雷正在寻求减持的消息。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麦当劳中国的所有权结构保持不变,各方股东对金拱门发展的支持坚决不变。“我们的股东是不会变化的。无论是中信资本、凯雷还是麦当劳,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他们的一些投资人可能随着投资周期会变化,但不会影响‘金拱门’。”
2017年8月8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与凯雷投资集团联合收购了麦当劳中国公司80%的股份,在麦当劳在进入中国市场27年后,开启了本土化运营的金拱门时代。
目前,中国内地已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以及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的特许经营市场。
张家茵同时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引进新的投资者。“我们股东还是会保持现在的结构。如果有新的资金进来,也是股东背后的变动,股东本身不会变化。”
门店数量再次倍增
门店数量是连锁餐饮的一个核心指标,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巨头都在加快开店步伐。8月1日,百胜中国(9987.HK)发布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百胜中国的门店总数达13602家,其中包括9562家肯德基、3072家必胜客。今年上半年,百胜中国净新增655家门店。其中肯德基新增468家门店,必胜客新增169家门店。上海成为第一个肯德基门店达到500家的城市。
从1990年进入中国到2008年,麦当劳用了18年时间,完成了第一个1000家门店。2017年变身金拱门前,中国内地的麦当劳餐厅共有2500家。之后,麦当劳餐厅数量开始倍速扩张。
数据显示,2021年7月到2023年1月,麦当劳用1.5年实现了第五个1000家门店。目前最新的门店数量是5400多家。“我们变成‘金拱门’后,开了现在5400多家店中的一半,这些都是‘6岁小孩’做到的。”张家茵说。
根据2023年的年度计划,麦当劳将新增门店900多家。这一目标正在按部就班的实现。
而下一个5年,麦当劳中国的开店计划更加雄心勃勃:到2028年,餐厅数量要再度倍增至10000家。
张家茵表示,中国市场是全世界都无法忽视的一个很大的增长市场。美国有3亿多人口,麦当劳用68年开到14000家餐厅。而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超过9.2亿。所以如果不考虑时间的话,中国内地应该有30000多家麦当劳餐厅的体量。
随着开店数量的增长,目前麦当劳的单店开店成本也较5年前有明显的下降。“因为我们现在有大的数量,在采购设备、装修等会有比较好的规模效应,所以基本上单店的成本是下降的。”张家茵表示。
而且,新店的模式也在进一步创新,比如,因为有70%的订单都是外带,一线城市也少了很多堂食,所以餐厅的大小会比较有弹性。疫情期间出现的智能取餐柜M2go,目前已经覆盖了麦当劳中国约60%的餐厅。再比如,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660家得来速餐厅,仅2023年就会新开100家得来速餐厅。此外,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麦当劳中国,还有超2200家餐厅获得了LEED绿色餐厅认证。
大量布局低线城市
在门店数量倍增的同时,麦当劳也在更多向中国的低线城市下沉。
“金拱门”时代之前,麦当劳更多聚焦于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开发。而现在,大概50%的麦当劳餐厅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
到2028年要开出的10000家餐厅中,低线城市同样占据一半的体量。
张家茵告诉第一财经,低线城市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一线城市非常不同,一线城市节奏很快,有早餐和午餐的用餐高峰,单人食的场景也非常多。但低线城市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用餐高峰,基本上一天的用餐时段是比较平均分布的。同时,一线城市功能性消费较多,而低线城市的休闲消费较多。“所以我们会应对这样的消费模式,做出一些更入乡随俗的定制。”
定制化的市场和产品策略包括,由于低线城市会有较多家庭用餐场景,所以餐厅会有儿童游乐园以适合带娃,会有更多圆桌会以适合聚会。由于低线城市周末的人流特别多,所以餐厅座位数量会更多一些。产品方面,低线城市的餐厅会售卖较多的多人餐,比如家庭的分享餐,小食类、甜品类、饮料类等可以打发时间的食品。
不过,一二线城市也依然会占据门店总量的一半。
张家茵表示,麦当劳在北上广深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以北京为例,目前共有2000多万人口,但仅有400多家麦当劳餐厅。而澳大利亚2000多万人口,布局了800家麦当劳餐厅。
为了加快开店,是否会放开更多加盟?张家茵表示,目前麦当劳在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是特许经营模式,但这一模式“整体没有计划去增加,我们还是会把现在的状态延续下去。”
提供可持续的超值价格
7月27日,麦当劳(NYSE:MCD)披露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业绩:营收为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4%;营业利润为31.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为23.1亿美元,同比增长94%;摊薄后每股收益3.15美元,上年同期1.60美元。
张家茵告诉第一财经,麦当劳中国2023年上半年的增长是非常好的,整体增长远远超过疫情前的水平。这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新店的增长,一是同店销售额的增长。
对于同店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