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2023年暑期档的第二部进口大片《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在北美和中国内地同步上映。
此前,该片预告发布之后,在全网拥有数百万名粉丝的B站影视up主“发条张”如此评价:“我就知道孩之宝又想卖玩具了。”事实上,与同时期诞生的“星球大战”“终结者”等IP先有卖座电影、再有衍生品的发展历史不同,“变形金刚”最初仅是孩之宝旗下的一款实体玩具产品,相关的动画片只用于推广玩具,而“变形金刚”能够成为影视IP在一定程度上是孩之宝的“无心插柳”之举。
不过,作为系列电影,《变形金刚》在第一部大获成功之后,就走上了下坡路。此番上映的《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是出品方之一——派拉蒙2022年年初就宣布的新的电影计划。因此,该片成功与否对新电影计划至关重要。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鉴于“变形金刚”这一IP的特殊性,票房或许仅是衡量该片商业化的考量标准之一,相关玩具、画册、游戏等产品的销售或许是另一家出品方——孩之宝的主要关注点。
从玩具宣传片到动画IP
随着“变形金刚”系列动画的不断推出,故事背景和角色人物的扩充,孩之宝实现了在影视与玩具领域的双丰收。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东京玩具展上,日本公司TAKARA的“戴亚克隆”系列玩具吸引了美国玩具巨头孩之宝的注意。该系列玩具能变身为恐龙或汽车,这也成为了日后风靡全球的“变形金刚”的原型。孩之宝经过引进并改良后,将新的玩具命名为“TRANSFORM-ERS”,即“变形金刚”。
在此之前,孩之宝为推广旗下“特种部队”玩具,曾制作过相应的电视动画片。推出“变形金刚”后,孩之宝“旧瓶装新酒”,与日后大名鼎鼎的漫威合作,为当时多款变形金刚玩具设定了故事和背景,《变形金刚G1》的动画片就此诞生。
然而,原本只定位为玩具宣传片的变形金刚动画片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6集的动画试播集在美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在“星球大战”“终结者”等一众科幻IP大行其道的20世纪80年代,“变形金刚”靠着“博派”与“狂派”之间的“狂轰滥炸”,竟在影视动画行业站稳脚跟。《变形金刚G1》最终推出4季,共98集,此外还开发了一部剧场版电影。
1987年,孩之宝公司瞄准新兴的中国市场,主动提出可以免费转让动画播出权交换“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在上海的销售许可。最终,《变形金刚G1》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很快引发相关玩具的购买热潮。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教授薛燕平此前统计,1988~1995年期间,拥有孩之宝变形金刚中国区代理权的广州白云山集团,仅该系列玩具的销售额就达到约10亿元。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CG动画技术开始在电脑游戏、动画领域流行,孩之宝借机推出《变形金刚G1》续作——《超能勇士》。而《超能勇士》系列动画的口碑达到“变形金刚”的新高。更重要的是,孩之宝顺势推出“猩猩队长”“黄豹勇士”“霸王龙”等新的“变形金刚”玩具。
随着“变形金刚”系列动画的不断推出,故事背景和角色人物的扩充,孩之宝实现了在影视与玩具领域的双丰收。
根据孩之宝方面公开的对品牌的理解,品牌需要具有关联性、共同性以及重复性。从“变形金刚”的发展历史来看,无疑符合上述特点。
长期在淘宝、闲鱼等平台出售高达、变形金刚玩具、手办的卖家“正极”(化名)告诉记者,“变形金刚”系列玩具的主要买家是如今二十七八岁至四十岁之间的男性群体,“他们对这类东西有兴趣”。
孩之宝及其授权公司在过去约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品牌联动、形象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将“变形金刚”从最初的广告宣传片蜕变为一个独立IP。
院线银幕首秀即巅峰
出人意料的是,此后该系列电影按照大约每两年一部的速度推出,虽然从第二部到第四部的票房仍在增长,但口碑却日益下滑。
从美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对经典IP进行真人电影开发是好莱坞相关公司对IP进行商业化变现的典型方式。
随着电影工业化和后期特效制作技术的成熟,“变形金刚”真人电影也被提上日程。大约在2005年,这一经典IP的第一部真人电影《变形金刚》立项,导演确定为曾执导《勇闯夺命岛》《珍珠港》的迈克尔·贝,甚至连美国国防部都参与进来,为其中战争场面的拍摄提供了帮助。
公开信息显示,《变形金刚》在2007年7月上映后,在全球拿下7.14亿美元的票房,约为成本的4.76倍,还获得了第二年奥斯卡奖的3项提名。其中,该片在中国内地票房为2.81亿元,并成为当年的中国内地票房冠军。
真人电影在艺术和商业方面的成功,也让孩之宝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在2007财年年报中,孩之宝方面表示,2007年,公司66%的收入产生于下半年,与“变形金刚”系列产品相关的收入总额约为4.82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12.6%。
首部电影的成功为续集的推出提供了保障,但出人意料的是,此后该系列电影按照大约每两年一部的速度推出,虽然从第二部到第四部的票房仍在增长,但口碑却日益下滑。该系列电影的第二部拿下了第二年的金酸莓奖(在电影行业,这是一个知名的、具有嘲讽意义的奖项)。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