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加息风暴“暂停”!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5.0%至5.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这是自2022年3月开启激进加息周期以来,首次按下“暂停键”。
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相对鹰派,他表示,将坚决致力于2%的通胀目标。政策紧缩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几乎所有与会者都预计进一步加息是合适的。没有任何人提出今年降息的建议,今年降息是不合适的。
市场层面,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道琼斯指数跌0.68%,标普500指数涨0.0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39%。热门中概强势跑赢,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大涨超2%,再创八周最高,阿里巴巴和腾讯ADR涨超2%,百度涨超3%,京东、拼多多涨近2%,理想汽车涨超7%,小鹏汽车涨近5%,B站涨超4%。
另外,今日凌晨,关于上海地震的消息突然刷屏。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5日01时39分在上海青浦区(北纬31.07度,东经121.09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青浦支队,目前暂未接到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相关警情。
据上海市地震局官方微博消息,本次地震距人民广场约40公里,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等判断,不会对本市造成严重影响。截至目前,未接到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的报告。市地震局将继续做好后续监测工作。
美联储暂停加息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5.0%至5.25%不变。
本次暂停加息的决策得到了FOMC投票委员全票赞成,暂停加息也符合市场共识预期。
回顾美联储这一轮加息周期,不可谓不激进。自2022年3月开启加息以来,为了对抗通胀危机,美联储已连续10次加息,合计加息幅度高达500个基点,将利率推高至200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与通胀作斗争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凶猛加息轨迹。
其实,市场对于美联储6月暂停加息的决定已有充分预期。在议息会议前夕,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利率市场的交易员预计美联储暂停加息的概率高达94.2%,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仅有5.8%。
当前,市场更关注的是,美联储6月的暂停加息是否会成为这一轮加息周期结束的信号,是否彻底关上了本轮紧缩周期的大门。
据最新公布的美联储决议声明称,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5.25%的16年高点的决定可能是短暂的。媒体认为,如果经济和通胀没有进一步降温,他们倾向于下个月加息。
同时,公布的“点阵图”也显示,美联储官员们对年末的利率预期中值为5.6%,较当前水平高出了近50个基点,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可能还要加息两次。
消息公布后,美股市场集体下挫,三大指数由涨转跌,道指盘中最大跌幅超367点。但在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后,股市的抛售状况有所稳定。鲍威尔透露,美联储内部还没有就7月份是否加息做出决定。
截至收盘,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标普500指数涨0.0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39%,均刷新2022年4月以来的最高收盘水平;道琼斯指数收跌0.68%。
其中,AI“算力龙头”继续狂飙,英伟达、英特尔大涨超4%,英伟达创收盘新高,AMD涨超2%;半导体、机器人科学板块走高,博通涨超4%,Tower半导体涨超2%。
热门中概强势跑赢,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大涨超2%,再创八周最高,阿里巴巴和腾讯ADR涨超2%,百度涨超3%,京东、拼多多涨近2%,理想汽车涨超7%,小鹏汽车涨近5%,B站涨超4%,蔚来汽车涨近2%。
加息风暴终结?
暂停加息的决定,毫无疑问是今日凌晨美联储决议的最大看点之一,但市场更为关注的,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未来走向。
因此,美联储将于7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下一次议息会议,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预计,美联储仅仅是“跳过”这次加息,而非“停止”,这意味着,美联储将继续维持紧缩政策。
被视为“美联储喉舌”、“新美联储通讯社”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Timiraos认为,即使美联储此次维持利率不变,但由于官员们对居高不下的通胀的担忧,美联储可能会在随后的7月会议上再次加息。
最新美联储调查结果显示,市场认为7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为68%,但调查受访者认为,美联储正处于加息周期的末尾。
在刚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将坚决致力于2%的通胀目标。政策紧缩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几乎所有与会者都预计进一步加息是合适的。
鲍威尔强调,恢复到2%的央行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货币紧缩的全部效果需要时间来实现,特别是在通胀方面。
鲍威尔透露,目前还没有就7月份是否加息做出决定,美联储将审视所有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并将在7月做出决定。
对于市场期待的今年年内降息,鲍威尔称,没有任何人提出今年降息的建议,今年降息是不合适的。在会议上讨论过在未来几年降息。当通胀下降时,降息才是合适的。
危险信号来袭?
作为季末的议息会议,美联储还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