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内容
评论|美债上限危机暂时解除,但美元信用透支几成定局
经历了美国两党数月“扯皮”后,美国总统拜登和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终于达成债务上限协议。
当地时间5月28日晚间,拜登表示,已与麦卡锡就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提交给国会两院投票,协议计划于31日交由众议院表决。
简要来看,协议主要内容包括限制2024年和2025年联邦政府的支出,换取暂停债务上限问题至2025年年初的解决方案。其中,非国防预算支出2024财年(2023年10月1日开始)基本不变,2025财年获准增加1%。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目前看债务上限问题虽然暂时得到解决,但也充分暴露了美国政治极化加剧的现状,未来类似的政策协调问题和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仍将面临挑战。而且此次两党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比如在能源发展上的分歧,对于教育贷款的看法,虽然民主党支持的相关支出得到保留,但不排除后续在文本拟订过程中存在新的变数。当然不管如何,协议初步达成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了美国主权债务违约和政府停摆的风险,短期冲击得到控制。
尽管拜登和麦卡锡都强调,对6月5日大限日前通过协议抱有信心,但这份折中协议届时很可能在国会遇到挑战。
目前共和党人以222:213的微弱多数控制众议院,预计众议院将首先采取行动,法案获批需要简单多数的支持,如果所有议员都投票,至少要获得218票。但需要警惕的是,众议院旷日持久、最后一刻的修正都可能发生。
如果众议院通过,法案将进入参议院,民主党人以51-49的多数席位领先于共和党人。与众议院一样,投票结果可能不会纯粹按照党派路线划分,每个党派都有部分议员可能因为不同理由反对法案。参议院需要在不对众议院通过的法案进行任何修改的情况下予以通过,否则该法案将不得不打回众议院再次投票。
只有党派裂痕严重的参众两院均接受这份协议,并在6月5日之前由拜登签署成为法律,才能避免灾难性危机发生。
两党债务上限谈判“跌宕起伏”并不是新鲜事,最终大概率也能在国会通过,但影响仍将会持续。债务上限危机解决后,预计财政部将加大短债发行,美联储向市场投放的净流动性或将降低。高利率和信贷紧缩冲击下的美国经济本就岌岌可危,而最新债务上限协议对政府支出设定了上限,给美国经济又增添了新的不利因素。此外,美国巨额债务不断膨胀,也可能会成为长期问题。
美国债务上限协议仍有难关要闯此次拜登和麦卡锡达成协议,同意暂停债务上限,实际上就是授予美国财政部在2025年1月之前不受约束的借款权,之后再次提高债务上限还将需要得到国会批准。这对于民主党,尤其是拜登来说是一个胜利,在明年寻求连任之前,拜登无需再面对债务上限之争。不过,为了换取共和党对暂停债务上限的支持,民主党同意限制未来两年的联邦支出。
具体来看,2024联邦财政年度包括国防在内的安全支出上限设定在8860亿美元,非安全类国内支出上限设定在7040亿美元。这两项在2025财年将分别升至8950亿美元和7110亿美元。
此外,该协议要求分阶段扩大工作要求,将可获得食品救济券的人群年龄提高。在有关申请食品救济的工作要求中,年龄要求将最终提高至54岁,现行法律要求的是49岁,申请现金福利的工作要求也进行了调整。
不过,协议文本还需要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批准。由于两党内部均存在反对意见,如期完成立法程序仍面临挑战。一些极右翼的共和党人或一些对结果不满意的自由派民主党人可能会投反对票,所以需要两党合作。协议无法让所有人满意,许多内容会让两党部分议员不开心,例如,一些民主党议员反对增加食物券请领者的工作要求,一些保守阵营共和党议员仍然认为政府支出水平过高。
5月28日,极端保守的众议院自由党团(FreedomCaucus)的一些成员进一步批评该项协议,他们的敌意是否会扩散到更广泛的共和党议员中?目前仍不得而知。
一些强硬派共和党人已经威胁要让协议泡汤。
美国财政部此前预计的资金耗尽大限是6月5日,国会没有太多时间修正协议。麦卡锡首席谈判代表之一、共和党人PatrickMcHenry也承认,要在大限日前通过该法案将是一场严峻挑战。
更多冲击正在路上尽管债务上限协议闯关国会大概率不会一帆风顺,但最终大概率能涉险过关,不过,后续的冲击却“在劫难逃”。
债务协议达成后,美国财政部预计将会很快补充现金余额,到第三季度末或将发行1万亿美元国库券。美国财政部当前现金储备为390亿美元,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随着美联储激进收紧政策,几家美国银行相继倒闭,金融体系早已显现压力迹象。倘若财政部大举发行国库券,或从金融市场回笼大量流动性,将使本已承压的金融体系雪上加霜。大量新国债发行会增加银行存款加速流出的可能性,大批银行存款或将流入那些投资于美国国债和其他高收益短期工具的货币基金市场。
PendalGroupLtd收入策略主管AmyXiePatrick表示,如果近期集中发行一大堆高收益的国债,就会衍生出其它资产中流动性被大量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