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有市场机遇、有创新速度,还有政府在大力推动脱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的策略是将所有这些连接起来。”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在近日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说。他指的是企业需要连接技术创新和市场机遇、政策红利。
本月7日开幕的2023年中国制冷展(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上,“低碳”、“可持续”成为众多制冷企业的展示亮点。全球高达40%的碳排放来自建筑环境,其中包括25%的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供电、照明、供暖、通风和制冷。
“空调、制冷等设备的运营成本主要来自能耗,因此‘节能’本身就意味着‘降本’。”制冷展上一家给大型机场、酒店做空调系统的市场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江森自控在其展台上摆出了四款创新产品,包括三台热泵,一台螺杆压缩机——根据IEA(国际能源组织)数据,单价更高的热泵在2021年全球建筑供暖结构中仅占比10%,但随着碳减排和光伏储能推广,中金预测,到2030年热泵技术在建筑物制冷和采暖设备中有望实现高渗透率。
1885年发明了全球首款室内电动恒温器的江森自控,2005年并购全球暖通空调及制冷设备制造商约克国际(YorkInternational),2016年与做消防和安防解决方案的泰科(Tyco)合并,企业定位也从制冷和暖通设备供应商,变成建筑效能综合服务商。2020年,其发布了OpenBlue数字化平台,则是通过物联网连接和大楼运营能耗、建筑安全相关的各种设备,以此实现建筑的智慧化管理。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更新,中国成为江森自控最重视的市场之一。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AnuRathninde)在采访中称,目前江森自控中国的暖通空调、冷冻产品已实现100%本土化生产,有96%以上的本土工程研发能力,部分热泵模块机已经向欧美市场输出。
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看到其企业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机会。《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就要求到2030年,广州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比2020年提升20%。上海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则提出到2030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除了新建建筑的绿色低碳化,存量建筑的升级改造也是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上海市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需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推动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
朗智文近期邀请了几位行业专家,做了一期建筑领域的“圆桌派”—“TeatimeTalks”,谈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会,以及ESG趋势正推动企业重视自身建筑能耗的管理,并对建筑能耗信息进行披露。他近日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谈到江森自控是怎么筹划在中国市场“连接这一切机遇”的。
以下是专访内容;
界面新闻:我看到江森自控在推动“重新开放建筑”的工作。今年以来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复工复产,可否谈谈你们在其中做的事?
AnuRathninde:疫情后,大家都在推动建筑的重新开放,使建筑恢复运营并回到常态。人们也认识到健康建筑的重要性,并从健康的角度对居住、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了要求。同时,健康建筑也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
一方面,我们将设备和数字化平台连接,监测建筑、机器的运营,以及用户行为,以此来提供健康的建筑。另一方面,我们与产业生态圈中的研究院合作,作为国际WELL健康建筑研究院(IWBI)的企业服务提供商,共同合作开发WELL性能评价准则。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球超过4,000栋建筑内部署了OpenBlue企业级管理平台。我们的解决方案覆盖十大行业,包括新能源、绿色工业、制药、食品与饮料行业、半导体行业等应用场景。
界面新闻:去年11月,江森自控发布了基于阿里云的OpenBlue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说这项数字服务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AnuRathninde: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们有供暖、新风、空调设备,冷冻以及安防、消防等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我们有数字化平台,江森自控于2020年推出了OpenBlue数字化平台,它能连接所有设备,并监控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以及设备模式,最终实现智能控制。2021年我们推出了OpenBlue零碳建筑解决方案,2022年11月,我们正式发布基于阿里云的OpenBlue企业级管理平台(OBEM)。
中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和脱碳。如果没有建筑的脱碳,就没有全球的脱碳。因此,我们将这些产品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入中国。
界面新闻:在中国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数字化改造过程中,您认为哪一个会是江森自控未来的主要市场?
AnuRathninde:我们认为中国在新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改造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增长机会。我们会在新建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参与。
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在各个建筑空间里。但是既有建筑并没有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一些建筑可能是十年前、二十年前建造的,这些建筑的设备耗能大,而且缺乏数字化解决方案。
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选择:要么拆除旧建筑,重新建造;要么不拆除旧建筑,只需升级他们的设备,更新改造既有建筑。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