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步硅谷后尘坍塌,再谈几句风险管理
时间:2023-04-1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不太平。

3月11日,美国硅谷银行遭挤兑仅在两天之内就宣布破产。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银行破产事件,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倒闭的华盛顿互惠银行。紧随其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瑞信自称发现财务报告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叠加大股东宣布不再提供更多资金援助。双重导火索下,把积重难返的瑞信也推上绝路。在瑞士政府主导下,瑞信最终以30亿瑞郎出售给瑞银。一家具有167年历史、资产规模曾超过万亿美元的全球性大银行就此走向终局。

硅谷银行、瑞信如此快速的坍塌让人始料不及,然而两家银行存在的问题早有端倪。近一年以来,美联储银行监管机构一直与硅谷银行高管保持密切和反复的联系,警告高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瑞信自2019年开始就此起彼伏地爆出一系列丑闻,高管“间谍门”、GreensillCapital破产及Archego爆仓等重大事件,让瑞信的信誉及资本都遭受了重大损失,也暴露了瑞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01

瑞信问题的根源在于风险管理不到位

从两个风险案例中,可以看出瑞信的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缺失,一是Greensill倒闭事件,二是BillHwang爆仓事件。

Greensill主营供应链金融业务,曾是一家炙手可热的金融科技公司,软银对其投资金额就达到15亿美元,为Greensill的主要股东之一。瑞信通过直接为其融资以及对客户销售的供应链基金参与其中,瑞信在与Greensill基金的合作中存在两个重大风控失误:

一是未能识别应收账款真实性。Greensill公司对外宣传是通过受让应收账款债权,帮助小企业提前回笼账款。但事实上Greensill的融资客户非常集中,大部分融资收入都来自前五大客户,甚至有些季度收入占比达到90%以上。在这些贷款中,其中一位大客户就是英国金属大亨SanjeevGupta。Greensill公司发放给Gupta旗下的GFGAlliance公司的信贷一度高达74亿美元。这些贷款并不是供应链融资,缺乏贸易背景,只是基于对未来五年业务情况的预测,而发放的“未来应收账款”的贷款。并且,2019年监管机构就发现,Greensill旗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列出的一些Gupta旗下的相关资产并不存在。然而瑞信的风控似乎对此并无觉察,把供应链融资做成了流动性资金贷款。

二是与软银的合作没有控制集中度。软银除了是Greensill一级市场投资人,还购买了瑞信供应链基金,该基金又通过受让的债权资产,为很多软银投资初创公司提供融资。软银通过这种模式起到放大杠杆融资效果,而瑞信俨然成了软银的融资渠道。但是这些软银系的企业如果有一家发生违约,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Greensill因为资金链断裂破产后,瑞信不得不关闭了约100亿美元的供应链金融基金,瑞信的风控失职让其客户受到巨额损失。

如果说Greensill事件让瑞信元气大伤,那么BillHwang旗下的基金Archegos的爆仓彻底将瑞信推到了危机的边缘。BillHwang高杠杆的投资风格在华尔街闻名已久。瑞信通过为其提供集中托管清算、杠杆融资、证券拆借、资金募集等等这些金融服务获取收入。

让BillHwang爆仓的是一个名为totalreturnswaps的衍生品(TRS)。这类衍生品的优势在于可以用较少的保证金获得5倍以上的杠杆,同时由于不用实际持有这些股票,也无需向美国证监会公布持仓,从而隐藏自己的交易动向。瑞信为了获得这个业务,最终给到BillHwang的杠杆超出十倍,远超同行。

BillHwang爆仓后,瑞信又是所有银行中跑得最慢的,亏损当然也是最大的。查理·芒格评价Archegos事件时说,参与的投行都是傻瓜,而瑞信是最大的傻瓜。甚至有人评论,瑞信根本没有风控。

在Archegos事件中,风控设定的保证金远低于市场。风控部门也曾提出异议,但是被业务部门拒绝。前首席风险官LaraWarner甚至不断敦促风险和合规部门“更加商业化”、与前台交易员“保持一致”。显然,瑞信不仅风险偏好高,还缺乏金融机构最基本的风控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瑞信的管理层显然缺乏专业性。LaraWarner过往履历主要从事股票及债券投资的研究类工作。之所以被提拔为首席风险官,原因在于瑞信前董事长认为“即使没有经验,只要这个人足够聪明,他就能胜任一切工作。”不懂风险的人管理风险,出现风险事件是迟早的事。

除此之外,瑞信近年来还陆续被爆出协助客户逃税、帮助客户洗钱、商业贿赂等一系列法律合规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看似是偶然的、孤立的,本质上还是因为经营过于激进,风险管理缺失所致。

02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声誉风险

一系列风险丑闻不仅导致瑞信数以十亿美元计的亏损,更为严重的是给瑞信声誉带来无法修复的损害,客户陆续抽离在瑞信的资金。2022年瑞信存款规模大幅流失,存款余额从2021年底的3928亿瑞郎降至2332亿瑞郎,缩水了约4成。

3月14日,瑞信在2022年录得净亏损73亿瑞郎基础上,称在2022年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集团对财报的内部控制“并不有效”。走到这一步,对外披露财报信息,瑞信实属无奈,而此时瑞信仍可以有挽救希望。但在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对外公开表态不再提供更多的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