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美国全力救助硅谷银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3-04-0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今年3月,美国科技金融领域的重要标杆硅谷银行突然陷入流动性危机。在拜登政府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强力处置下,硅谷银行被宣布接管,其储户存款得到全额保障。美国此次以超常规手段救助硅谷银行,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是什么?是否仅仅为了稳定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呢?

一、美国全力救助硅谷银行确有“稳金融”的考虑,但理由难言充分

表面上看,这是美国汲取了2008年次贷危机中干预迟缓的教训,旨在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再次发生。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一理由说服力不足。

首先,硅谷银行并非一家“系统性重要银行”。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雷曼兄弟、房利美等大型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乃至破产,美国政府和监管部门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导致金融危机恶化与蔓延。危机结束后,全球金融监管部门都在深刻反思教训。201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首次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评估方法和标准,G20集团旗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据此定期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这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体量庞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很可能会对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和重大冲击。因此,一旦纳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除监管部门对其实施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外,也隐含了这些银行符合“大到不能倒”的救助标准。因此,当大洋彼岸的瑞士信贷银行陷入危机时,瑞士政府对其救助得到了包括欧洲央行等全球多个监管部门的支持。原因就在于,瑞士信贷是被金融稳定理事会认证的30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对瑞士信贷的救助符合全球监管共识。相比之下,就规模和重要性来看,硅谷银行只是一家美国中型银行。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拥有2118亿美元资产和1730亿美元存款,仅为美国第16大银行,并不在美联储定义的、持有贷款和有价证券超过10万亿美元的本土“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更不属于金融稳定理事会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也导致拜登政府和美国监管部门对硅谷银行的救助行动颇具争议。

其次,本轮危机中,受波及的美国银行机构数量和规模较为有限。硅谷银行爆雷后不久,美国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等一些中小银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引发了一定的市场恐慌。拜登政府和美国监管部门选择救助硅谷银行,不排除有对美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维稳的动机,避免美国经济加快陷入衰退、甚至影响2024年美国大选。但无论如何,其严重程度与次贷危机中美国逾400多家银行倒闭的情形尚难相提并论,特别是美国主要的大型银行在这次风波中非但未受到明显冲击,甚至还“因祸得福”,承接了不少中小银行客户因避险转入的存款。

再者,只为特定银行“开绿灯”在政策逻辑上也难以自洽。美国以“系统性风险例外”(SystemicRiskException)为由,对一家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出手干预,罕见地突破了《联邦存款保险法》规定的每位储户可获得“最高不超过25万美元”的存款保险上限,宣布全额保障储户存款,其本身是否具有很强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广受质疑。一方面,尽管美国声称此次是“救储户不救股东”,但道德风险问题并非仅存在于银行股东和经营者,同样存在于银行储户。特别是硅谷银行的储户95%以上都是企业和机构,相对于金融素养不足的个人储户,这些企业和机构储户理应更具备风险分散和均衡配置资产的认知和手段。如果选择硅谷银行这类银行就意味着存款将获得政府的隐性全额担保,那么对于其他银行及其储户是否公平呢?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和美国监管部门其实也意识到了“此风不可长”,因而在政策上出现了反复摇摆,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震荡。近期美国财长耶伦在回应是否为所有中小银行存款提供全面担保时多次改口,恰恰折射出这种政策“两难”处境。

二、美国全力救助硅谷银行,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保”全球科技竞争力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作为一家以服务科技企业为特色的专业银行,硅谷银行在推动美国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美国维持其全球科技竞争力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之一。

硅谷银行的客户主要是美国乃至于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初创企业。成立40年来,硅谷银行累计帮助了3万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实现融资,并通过“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与全球逾600家创投机构、120家私募股权基金建立了稳定的业务联系,在美国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领域所占市场份额超过50%,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科技金融生态。

一旦拜登政府和美国监管部门弃硅谷银行于不顾,不仅上千家直接在硅谷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的科技公司将立刻出现资金链断裂危机,还将拖累美国大批风投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陷入财务困境,波及更多的美欧科技公司,从而重创硅谷这一美国科技创新中心,大大削弱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先优势和创新活力,为后发挑战者带来赶超的良机。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对美国科技霸权最大的挑战毫无疑问正是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二十大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