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字重磅解读!
时间:2023-03-27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字号:T  T

美国硅谷银行、欧洲的瑞士信贷产生的破产危机持续发酵,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危机产生后,美欧政府部门紧急出手,危机是否就此止住,危机又是因何产生,对全球金融市场还有哪些影响,美联储加息步伐会否受到影响,我国的A股和港股影响如何,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7位知名私募人士。

受访人包括凯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凯丰投资(香港)首席执行官高滨,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翼虎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余定恒,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致顺投资执行董事、首席投资官刘宏,明世伙伴基金总经理郑晓秋,银叶投资高级投资经理张沐东。

受访私募普遍表示,美国此前大举货币宽松后持续加息,以及部分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引发出现破产危机,在美欧监管部门快速出手后,危机暂时在可控范围,但后续问题还需观察,美欧股市难言乐观;美联储的加息进入尾声,但何时终止以及会否降息,还需进一步观察,包括危机会否继续蔓延使得提前进入货币宽松;外围动荡更多是情绪和信心的影响。

受访私募重要观点如下:

高滨:根据近期的变化,我看多中国的表达没有太大变化,但增加了全球对冲的头寸。多中国空欧美日会形成很好的对冲。更好的情况是,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投资者信心归来,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形成两条腿都赚钱的局面。

张智威:现在港股的估值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前美国的银行暴雷的影响已经在股价中有所体现。随着情况得到控制,相信未来港股的估值会有一定的修复。

余定恒:对A股港股,海外风波更多是情绪层面的扰动。展望未来,情绪面利空逐渐释放,风险偏好缓慢抬升当中,市场寻找确定性最高的板块追逐,如在英伟达2023GTC发布会助推下打开更大想象空间的人工智能。

寇志伟:这会降低海外央行的加息压力,给很多资产带来机会,例如美欧国债、主要依靠直接融资的大型公司、与海外信用环境相对隔离的A股等。

刘宏:我们判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已经见顶,加息已不再是影响市场投资者情绪的主要因素。未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呈现出经济复苏逐步加强的趋势,对于全球配置的资金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郑晓秋:海外宏观环境的主基调仍是美国经济和通胀的见顶回落,以及美联储本轮加息紧缩周期的终结,地缘冲突的演进也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投资机会在于联储政策周期的反转,全球流动性的舒缓以及大类资产的重新定价,美债、商品、新兴市场等都有较大的机会。

美欧激进加息引发危机,美欧资本市场难言乐观

中国基金报:百年瑞信被收购,对此怎么看?影响有哪些?

高滨:瑞信的崩塌让我们看到了欧洲金融机构的脆弱性。这个脆弱性是表象,是货币紧缩的结果。历史上,几乎每次货币紧缩都会导致一些机构出问题,过去40年前面的一些危机时通胀较为温和,紧缩有限都难以避免。而本轮通欧美央行过去10几年无节制的放水导致极高通胀,其紧缩必然激进,危机更加无法避免,不是瑞信也可能时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这是前提。

瑞信的问题应该还有后续,就是资本次级债归零处理。虽然瑞信AT1归零并不违反字面合同,但会造成两个问题。第一是侵消了资本市场的”原则“,债务清偿优先于股权清偿,后续有可能存在诉讼。第二是打击了次级债投资者的信心,使得后续银行资本金补充要更加依赖于股市,对股市形成更大压力,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二者皆以为着欧洲市场后续很难乐观。

余定恒:不管是硅谷银行还是瑞士信贷,危机的背后都是在为抑制通胀而激发的激进加息买单。高利率环境之下,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在上升。

3月20日,美联储,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宣布联合行动,对金融机构美元流动性放宽。全球7家央行联合出手,阻止瑞士信贷倒闭,暴露了西方金融体系脆弱,欧美政府的快速行动按住了一场潜在的金融危机,

从结果上来看,可以说这场银行危机已经告一段段落。但是瑞士信贷在收购过程中的操作一直被市场诟病,包括打破先债券后股权的偿付原则,包括近170亿美元的AT1债券直接减值清零,百年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石被打破,对高收益债券投资者信心和预期带来较大冲击,由于AT1债券的参与者以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为主,瑞信AT1被清零,需要警惕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险通过债券被传导至资产管理机构。

寇志伟:瑞信的大额亏损始于2021年,股价也持续处于下跌通道,尽管与硅谷银行危机原因完全不同,但硅谷银行事件带来的金融市场信心恶化加重了瑞信的陷入危机。瑞士监管机构迅速采取行动,促成了瑞信与瑞银合并,防止了风险的进一步蔓延。

瑞信的风险处置过程中,瑞士监管部门对其他一级资本债务工具(AT1)的全额减记引发了市场动荡,但随着欧洲乃至香港金融监管部门都明确了AT1的受偿顺序在股权之前,稳定了市场信心。我们认为,瑞信事件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欧洲其他基本面较弱的银行可能被市场放置在显微镜上,短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张沐东:如果没有硅谷银行危机,瑞士信贷的流动性就不太可能受到质疑。虽然瑞士信贷也有自身的问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