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翻红几乎让所有人红了眼。贴身肉搏,短兵相接,近乎处于包围圈中的瑞幸,让整个咖啡赛道杀气四起,一场围剿战拉开序幕。
瑞幸首度扭亏为盈3月2日,瑞幸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第四季度总收入为36.95亿元(约合5.36亿美元),同比增长51.9%;净利润为5450万元(约合790万美元),同比下降94%。净利润同比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瑞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此前财务造假的指控达成和解,按照协议缴纳了约11.47亿元的罚款。
瑞幸咖啡披露财报显示,其2022年全年总净收入为132.93亿元,同比增长66.9%,美国会计准则下其全年营业利润首次扭亏为盈达11.56亿元,营业利润率8.7%。这是瑞幸咖啡年度收入首次破百亿,全年整体营业利润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财报发布之后,市场上对瑞幸普遍大举看好,认为瑞幸已经完全走出阴霾,开始结出收获的果实。
在门店数量上,截至2022年末,瑞幸门店达到8214家。据统计,即使2022年疫情影响严重,瑞幸依然开了近60家店。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瑞幸CEO郭谨一表示,“有信心在2023年完成瑞幸的第一个万店目标”。到目前为止,瑞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咖啡连锁品牌。
瑞幸从去年底开始开放联营合伙人,也就是“加盟模式”。到目前为止,瑞幸已经在9个省份、41个城市放开招募。到今年1月底,瑞幸咖啡将合伙人的招募范围扩大到15个省份、80个城市。
瑞幸表示,“自营和联营两种模式高度互补,前者覆盖一二线城市,后者主要覆盖低线城市,希望通过合理的开店节奏和一致的标准,持续在一二线不断加密,低线则快速下沉。”
2022年瑞幸累计消费客户数达到1.35亿,月均交易客户数约为2160万,较2021年的1300万增长66.2%。郭谨一认为,2022年瑞幸门店规模、用户规模和营收利润四项指标上涨,得益于强大的品牌营销、供应链体系、数字化能力和消费者支持。
瑞幸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高增长之后,增速必然放缓,众多后来者虎狼环伺,已处于被围剿之中。
“围剿”瑞幸从目前来看,紧盯着瑞幸贴身肉搏的至少有两个品牌,一是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另一个就是陆正耀重新打造的库迪咖啡。
2018年瑞幸成立伊始即是以价格战打向了盘踞赛道多年的星巴克。瑞幸的横空出世,把星巴克30元一杯的高高在上的价格重重摔到地上,猛烈杀到10元左右。在过去的一年,瑞幸逐步走出前期财务造假的负面舆论,不断创新产品的同时,价格也悄然从2019年的9.7元单杯均价上升至2022年的15.1元。
瑞幸的价格向上迁移是品牌正确且必须的迭代升级,但这同样给后来者留下了攻击的空间。最明显的是来自于几乎与瑞幸模式一模一样的“库迪咖啡”。库迪的打法完全是“紧贴瑞幸”,疯狂开店、低价折扣、明星营销,经营模式跟创立之初的瑞幸如出一辙,另外,在产品系列上也完全是“拿来主义”,从生椰、燕麦、圣代等系列产品不难看出,库迪完全是在复刻瑞幸的核心产品线。
另外,库迪甚至不惜借用瑞幸的品牌影响力——其门店以及官方平台,“前瑞幸创始人”字样十分醒目。而产品价格上,库迪却要比瑞幸便宜不少。除了注册即可领6张每杯9.9元券外,小程序内正常消费一杯生椰拿铁标价为11.9元,而瑞幸的同款价格为18元。
从去年10月22日陆正耀、钱治亚同时在朋友圈官宣库迪咖啡首店落地福州IFC,今年开始,库迪开始大举杀价。2月初,库迪发起“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号称6大系列70余款热销产品全部9.9元起促销。参与门店将覆盖全国181个地级以上城市。2月28日,库迪与王者荣耀联名,推出定制产品“桃醉系列饮品”及限定周边礼品。
数据显示,到今年2月份,库迪咖啡已经开业门店数约400家,平均一个月开100家店,这样的速度已是极限狂奔。
库迪虽然紧贴瑞幸,而且知根知底,但总体规模尚小,而且价格与瑞幸的差距并不很大。而幸运咖把价格杀到5元以下,这就有点让人“上头”了。相比瑞幸15元左右的客单价,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一杯美式低至5元,椰椰拿铁等饮料化咖啡的价格在10元左右。
在渠道分布上,瑞幸更聚焦于一二线城市,而“既生瑜何生亮”的同胞兄弟库迪咖啡也挤在一二线,但是对于三到五线的下沉市场,则成为幸运咖的天下。截至今年一月份,幸运咖现有门店1805家,成为仅次于瑞幸、星巴克、麦咖啡,门店数量排名第四的国产咖啡品牌。幸运咖在三四线城市的门店占总门店数的比例超过50%。
从去年开始,幸运咖也开始尝试“上迁”之路。据瑞幸内部人士透露,2022年下半年,幸运咖几乎和瑞幸“贴身肉搏”,在一些城市,凡是有瑞幸加盟店的地方,两周之内就会出现一家幸运咖。
羊毛出在谁身上?瑞幸、库迪、幸运咖三家模式不一样,定位有差异,盈利点也各不相同——瑞幸的羊毛出自产品,而库迪和幸运咖则出自“加盟”。
瑞幸在经过市场立足阶段之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品价格也缓缓上移,利润来自于产品本身。2022年四季度,瑞幸的各项运营成本在持续走高。营业成本增加超8亿,同比增加32%,材料成本同比增加52%,房租及其他运营成本增加28%,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