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艾伯维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欧思朗:市场竞争激烈,"全球同步、唯快不破",寻找下一个"药王"
时间:2023-03-14 00:00:00来自:财经网字号:T  T

自艾伯维2011年10月独立运营并在2013年元旦登陆资本市场,满打满算只有十年有余的时间,比起国内外很多biotech公司似乎还要更“新”更“年轻”。“但是,论及艾伯维的基因已经超过130年”,艾伯维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欧思朗对财经网说道。

艾伯维有脱胎于超百年公司的“出身”,还有自诞生之初就手握“药王”的“金汤匙”,自成立之初就有180亿美元的市值,修美乐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如果按照制药业务收入计算,凭借收购并入艾尔建的加成,去年艾伯维在全球药企中已经排名第二,截至3月底,总市值已经超过2700亿美元,排在了全球第五位。而在去年修美乐的全球销售额增长2.6%实现212.37亿美元,又一年守住了“药王”(新冠产品除外)的宝座。

不管在业绩上还是在名声上,修美乐都带给了艾伯维巨大的贡献。对于艾伯维而言,修美乐是一个“起点”,艾伯维与欧思朗都无意回避“药王”的贡献。“当年如果没有修美乐或许也就不会有艾伯维”,欧思朗谈到了源头的问题,更是因为修美乐帮助艾伯维打开了在自免领域的一条通路。

“药王”是所有制药公司紧盯的目标和想要登上的高峰,而对于艾伯维自己,如何寻找下一代重磅产品,让下一个“药王”延续修美乐创造的“神话”,在激烈的竞争中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欧思朗提到了一个“武侠秘籍”——“全球同步、唯快不破”。

而在对话中,财经网注意到,“专注”成为了很多问题的答案,是修美乐一款产品一个靶点“深挖”十几个适应症;也是艾伯维从雅培分拆独立后“聚焦”在创新药研发;同样也是作为一家MNC在中国市场“立足”本土化。似乎“专”和“深”才是欧思朗提出的“唯快不破”“秘籍”下的“解法”。

“药王”:是根基,亦是目标

在2012年修美乐以9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拔得头筹,超过彼时霸占榜首的辉瑞的立普妥,也是在当年底,艾伯维被分拆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并于2013年1月2日在纽交所上市。

根植于雅培公司,当年艾伯维被分拆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专注于制药领域。事实上,近几年,制药巨头们都在纷纷持续分拆业务板块。

继默沙东、辉瑞之后,GSK也在2022年剥离消费者保健业务为Haleon公司并将其上市。进入2023年,强生、诺华也将进行分拆动作。今年1月4日,强生的消费者健康公司Kenvue已提交了IPO申请。诺华此前宣布剥离仿制药部门山德士为一家新上市的独立运营公司,这一计划也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

伴随着每一次分拆,内部的业务似乎都在进一步聚焦制药领域。而回顾雅培当年的业务板块,涵盖了制药、器械、诊断、消费品等,在分拆出来时候,艾伯维独立聚焦制药业务。欧思朗提供的视角是,“分拆的关键是让市场更能看懂公司业务聚焦在哪里?”

欧思朗提到,投资者往往会担心公司在运营中会否分心,是否把钱分散投资在不同业务上,这样的担忧也往往反映在公司PE倍数上。“在分拆前,雅培公司的市盈率仅有十几倍,当艾伯维分拆出来后,大家看懂了公司业务,也会去除担忧和疑虑——你不会把修美乐的营收拿来推广奶粉,而是投入研发专注做药”,欧思朗谈到,“艾伯维的英文(abbvie)名字采用全部小写字母,就是希望对外展示出公司具有创新灵活的特性,我们是做创新业务的而非综合性的企业。”

回到艾伯维独立拆分出来的彼时,“当年如果没有修美乐或许也就不会有艾伯维”,欧思朗谈到。而在过去的多年里,修美乐不管在业绩上还是在名声上更是带给了艾伯维巨大的贡献,而在欧思朗看来,这样的贡献更是支持了公司的持续发展。“因为有了修美乐,为艾伯维创造了大量营收和现金流,可以把更多资金、资源投注到后续管线的研发投入和临床开发上,形成良性循环。”

不仅于此,修美乐同样为艾伯维赢得了名声,“药王”这个称号对公司就像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被展示给了医生、患者。

“我们通过修美乐积累了在免疫领域的经验,通过修美乐,我们与风湿科、消化科、皮肤科、眼科、儿科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形成了长期合作和互信的氛围,在后续的研究上也可以充分发挥这种生态圈效应,帮助我们继续发挥在免疫领域的优势。而对于患者来说,较早接触修美乐,形成了较好的患者黏性和品牌效应,在公司研发出新药时,患者也会比较信任我们的产品”,欧思朗谈到。

一个公开的事实是,修美乐并非anti-TNFα赛道上的“开创者”,但是“后来者居上”让修美乐实现了商业化上的巨大成功。而过去,尽管面对同领域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或是肿瘤领域的诸如PD-1K药等的强势增长,至少在当下,除却新冠相关药物疫苗短时需求的爆发,修美乐还是稳住了“药王”的位置。在2022年修美乐收入212.37亿美元,为公司贡献业绩超过1/3,而在过去几年,在高峰时期,其销售贡献率一度过半甚至达到六成。

事实上,科研领域在追寻研发突破的同时,作为制药公司也在努力探索产品商业化成功的道路。全新靶点的开辟与创新是突破,但越来越多的案例也展现出,后来者居上呈现出商业化层面的“实力”,“药王”是所有制药公司的目标,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例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