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浪潮下 一家外资掉头驶离
时间:2023-03-13 00:00:00来自:经济观察网字号:T  T

3月2日,外资医疗器械械公司皆美(ZimVie)宣布,公司的脊柱业务将完全退出中国,原因是“第四季度业绩失利,外加受到中国国内脊柱带量采购影响”。

同时,受种植牙集采影响,皆美管理层正评估其牙科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态势。

皆美公司的脊柱、牙科业务,原属于捷迈邦美(ZimmerBiomet),一家全球排名前三的骨科巨头。2022年3月,捷迈邦美将这两个业务拆分出来组成新公司皆美独立上市。

捷迈邦美指出,分拆的脊柱、牙科和骨骼愈合业务的毛利率略低于公司整体平均水平。

随后一年,两大业务在中国都遭遇了全国规模的集采。2022年9月,中国脊柱类耗材的全国带量采购开标,皆美未中标;2023年1月,中国口腔种植体系统的带量采购开标,皆美也未中标。

据皆美财报,2022年净销售额为9.095亿美元,同比下降9.8%。其中脊柱业务净销售额为4.498亿美元,减少了9050万美元;牙科业务净销售额为4.597亿美元,减少了880万美元。全年净亏损为6390万美元。

一位接近皆美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皆美脊柱产品线已经裁掉所有员工,近期同行业都在猜测皆美在中国的下一步动作,从集采投标的状态和结果来看,其牙科业务或也将退出中国。

同一时期,全球各大骨科巨头也或多或少有业务收缩和裁员动作。

从经济观察报向多家骨科巨头管理层了解,各家公司脊柱、创伤等产品线的裁员比例平均超30%,一些业务线裁员超90%,甚至全裁。有的业务线无声无息地退出了中国市场。

裁员进行时

过去三年,全国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逐渐铺开,骨科产品是重中之重。2021年、2022年,国家分别开展人工关节、脊柱类耗材集采,平均降价幅度分别达82%、84%,创伤类耗材也开展两次省级联盟集采,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施乐辉原对外事务部副总裁沈继东告诉经济观察报,集采后,在业内,皆美的做法并非孤例。

施乐辉是一家英国医疗设备制造公司,在全球骨科领域排名前五。沈继东透露,创伤类耗材集采后,施乐辉的一组创伤产品在2022年底退出了中国市场,同时裁员,只是并未高调宣布。

伴随着产品的退出、业务收缩,人员的优化不可避免。沈继东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两年有的外企脊柱、创伤产品线裁员比例在50%以上,给到员工的赔偿为n+1到2n不等,最常见的是n+3。

“近期,强生DePuySynthes、美敦力、百特等外企还在裁员,裁5%或10%,比例都蛮大的。”沈继东说,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很高,从医保局的角度,它也不愿为企业以前提供的服务买单,如跟台、对医生的产品和技术培训,企业就没有动力留下这些员工了。

另一家全球骨科巨头强生DePuySynthes,境遇和施乐辉类似。

刘路曾是强生DePuySynthes的一名中高层管理者,近期加入一家内资企业担任CMO。据他了解,2022年,强生DePuySynthes至少经历了两波较大规模的裁员,一次在上半年创伤集采后,一次在下半年脊柱集采后,目前,创伤产品线只剩下十几个人。

刘路告诉经济观察报,集采后,很多外企将多个部门整合、合并,未来很多都可能渐渐退出中国,留下不受集采影响的创新品类。

目前在一家国内初创型械企负责市场的李维,此前供职过多家骨科领域外企,亦曾在强生DePuySynthes供职多年,负责某产品线的全国市场部。他了解到的情况是,各大外企都在逐步压缩,有的不轻易裁员,但会关闭所有招聘名额,或优先考虑内部转岗。

李维在强生DePuySynthes时,所在部门巅峰时期有近200人,短短两年半里,锐减至12人,裁员比例超九成:“各家应该都大差不差,平均裁员30%-40%肯定是有的。”

弃标意味着放弃市场,中标意味着利润下降、推广需求变小,同样会裁员。他举例说,美敦力及旗下子公司康辉多款产品中标全国脊柱集采后,康辉“几乎把脊柱产品线的人裁完了”;施乐辉创伤完全裁掉,关节不怎么供货了,和运动医学合并,运动医学暂受影响较小,但集采也近在眼前。

这两年,李维许多在外企的朋友遭遇了裁员:一线销售重新上岗速度较快,多数会选择其他外企,较优秀的也会被内资企业挖走。市场部人员再就业会难一些:“带量采购后,中标,市场部或许还能‘躺赢’,出局,市场部就可有可无了。”

中标?弃标?

面对集采,外企有不同的选择。

独立上市的皆美弃标,与捷迈邦美的做法完全不同。“无论如何要中标,这是捷迈邦美面对集采的一贯态度”,一位接近捷迈邦美的人士分析,弃标就意味着要退出中国市场。

该人士透露,捷迈邦美正积极投标,同时做一些裁员在内的业务调整和整合,“非常痛苦”。

更多外企的做法介乎两者之间——参与集采,但参与度较低。

比如,产品线更丰富的强生DePuySynthes、美敦力等巨头,会让部分产品规格中标,裁撤部分销售人员,把产品交给代理商供货,“即使不赚钱甚至贴钱”。

沈继东分析,相比其他巨头,捷迈邦美是更单纯的骨科企业,产品线少,腾挪空间小:“它在集采中‘全军覆没’,无法用赚钱的产品线去贴补,所以它会把最不赚钱的产品线先切掉、拆分。”

一位权威招采专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