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5日晚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布了去年四季度和全年财报及巴菲特致股东信。
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伯克希尔-哈撒韦2022年全年亏损228.19亿美元,上年为盈利897.95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净利润181.64亿美元,同比下滑54%。全年回购约79亿美元股票,较前一年创下的历史高位减少近70%,伯克希尔账上依然持有高达1286亿美元的现金。
“奥马哈先知”在股东信中写道,持有公司股票是基于对其长期经营业绩的预期,而不是短期买卖的工具。巴菲特为近年的回购行为进行了辩护,称此举为股东提高了每股的内在价值,并列举了苹果和美国运通的例子。同时,虽然担心美国如此庞大且根深蒂固的财政赤字会带来严重后果,但“股神”认为没有长期看空美国的理由。他在信中盛赞了99岁老搭档芒格,称自己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按照日程安排,今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将于5月6日-5月7日召开。多年来,巴菲特股东大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该活动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巴菲特和芒格通常会参加数小时的马拉松式问答环节。巴菲特期待再次与投资者相聚奥马哈。
巴菲特坦诚犯错
巴菲特写道,伯克希尔将资金分配给两种相关的所有权形式。第一种是投资控股的企业,通常是100%的收购。伯克希尔对这些子公司进行资本配置,并挑选出负责日常运营决策的首席执行官。在管理大型企业时,信任和规则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理解商业错误,但无法容忍不端行为。第二种是买入公开交易的股票,拥有企业部分股权但没有管理权。
两种所有权方式都是对具有长期良好经济特性和优秀管理者的企业进行有意义的投资。持有公司股票是基于对其长期经营业绩的预期,而不是短期买卖的工具。投资不是选择股票,而是选择行业。巴菲特坦诚,这些年犯了很多错误。伯克希尔投资的企业包括少数真正具有非凡经济效益的企业,有一些正在边缘化,甚至已经倒闭。
两种所有权方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公开交易市场的一个优势是,偶尔可以很容易地以极好的价格买进一些极好的公司,因为股票交易的价格往往非常离谱,有可能过高也有可能过低。控股企业则是另一种情况,几乎从来没有便宜的估值,控股企业的原所有者一般不会考虑以恐慌性估值出售。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股东信中,巴菲特已经对原先完全收购控股的路线进行了调整。他当时表示,整体并购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真正伟大的企业没有兴趣让任何人接管他们。拥有一家优秀企业的非控股股权,比拥有控股100%的困难企业更有利可图,更令人愉快,工作也少得多。
投资有何秘诀?
巴菲特在信中列举了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两家公司的例子。
1994年,伯克希尔开始建仓买入可口可乐,用了七年时间持有了4亿股公司股票,总成本13亿美元。1994年可口可乐发放的现金分红是7500万美元。到2022年,股息增加到7.04亿美元,预计分红很可能会继续增加。美国运通的情况大致相同。伯克希尔在1995年完成了对美国运通的全部投资,耗资同样接近13亿美元。如今美国运通的年度股息从4100万美元增加到3.02亿美元,并极有可能继续上升。
股息收益虽然令人满意,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来了股价的重要收益。截至2022年年底,可口可乐投资价值为250亿美元,而美国运通为220亿美元。现在这两家公司分别约占伯克希尔净资产的5%,与以前的权重类似。
作为对比,巴菲特写道,如果当时犯了一个类似规模的投资错误,并在2022年维持在13亿美元价值,例如买入30年期长期债券。那么,这项投资放到现在将只占伯克希尔净资产的0.3%,并将每年固定提供月8000万美元左右的收入。这个例子的教训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只需要几个成功选择就能创造奇迹。伯克希尔长期以来的“令人满意”业绩仅来自大约十几个“真正好”的决定。
为回购辩护
伯克希尔回购公司股票开始于2011年。由于缺少合适的收购标的,2021年伯克希尔斥资270亿美元进行回购,创下历史新高。巴菲特当时解释说,他和芒格越来越多地发现,回购股票是目前配置现金的最佳方式。
近年来,股票回购招致了不少批评,认为美国公司应该将现金用于促进长期增长,例如员工福利和资本支出。许多人表示,回购通常会增加每股收益的增长,而当公司停止回购时,实现这一目标就变得更具挑战性。
在今年的股东信中,巴菲特进行了反驳,认为回购对股东有利,因为它们提高了每股内在价值。他写道:“计算并不复杂:当股票数量减少时,你对我们许多业务的兴趣就会增加。如果回购是以增值价格进行的,那么每一点点都会有所帮助。应该强调的是,价值增值回购带来的收益在各个方面都会惠及所有的所有者。”
这位传奇投资人提到苹果和美国运通也有类似的策略。巴菲特称,过去一年伯克希尔通过回购1.2%的公司流通股,直接增加了股东持有的公司业务组合的权益。苹果和美国运通的股票回购也在没有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伯克希尔的相应持股比例。他批评那些声称回购股票对股东和国家有害,只对公司CEO有利者要么是“经济文盲”,要么就是巧舌如簧的煽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