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坐拥母公司稳定资金来源和雄厚产业资源支持的CVC(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venturecapital),正在私募股权市场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高通创投成立于2000年,可谓CVC市场的元老级玩家。自2003年起一直积极在中国进行投资。从以往投资移动互联网到现在投资智能互联,高通创投以帮助高通业务生态建设及“朋友圈”扩大为目标,并不断在产业生态价值与财务回报间寻找平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
20年间,高通创投在中国仅投资了接近80家公司,采取精品投资策略,而其中已经有小米科技、中科创达、商汤科技、摩拜单车等10余家公司达到独角兽级别。其曾投资陪伴中微半导体15年,一直到2022年该公司在创业板实现IPO。
高通创投不仅为被投企业与高通公司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同时也与VC机构、CVC机构不断合作。比如,高通创投与红杉牵头的创业大赛至今已走过十四年。高通创投联合腾讯投资等2018年时发起成立的“企业创投联盟”,如今也愈发壮大。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高通创投投资业绩怎样?2023年又有怎样新的投资规划?高通创投进入中国市场的20年间有哪些变与不变?作为CVC市场的“老大哥”,它如何看待中国CVC市场的变迁,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后来者借鉴?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这家CVC的中国区掌舵人——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
投资变迁: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互联
《21世纪》:回望总结下高通创投2022年在中国的投资成绩单?
沈劲:我们过去一年在中国的投资还是非常积极的,总共做了八笔投资,有四家是新投资的企业,集中在智能驾驶、网联汽车、智能物联网领域。
具体来讲,首先是毫末智行,它通过与高通合作,为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摩卡电动汽车提供了自动驾驶方案,这款汽车也成为中国首款搭载SnapdragonRide平台的车型。第二家是畅行智驾,由中科创达投资成立。它专注在基于高通方案的自动驾驶控制域的平台产品,我们是第一个外部投资人;第三家是星云互联,是一家专注于车路协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第四家是阿加犀,是一家AIoT应用开发和部署平台方案提供商。
同时,我们也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追加投资了感图、深度视觉、卓世智通、世炬网络这四家公司。除了投资之外,我们也做了针对被投企业的赋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1世纪》:相比一些每年做几十笔投资的机构,高通创投的投资节奏并没有那么快,你们是有意在控制投资数量吗?
沈劲:每家投资机构的策略不太一样。我们采取的是精品策略,同时,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的要求可能会高一点。既要有战略意义,又要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如果企业只是投资回报很好,但对高通来讲没有什么相关性,我们也不会花时间去关注。
《21世纪》:2023年,高通创投在中国有怎样的投资规划,投资主题是否有所变化?
沈劲:我们2023年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不会减弱。中国是高通最大的市场,除了手机芯片业务之外,在智能驾驶、XR元宇宙、PC(我们称之为WoS,WindowsonSnapdragon),以及智能物联网(AIoT)等领域,高通在中国的业务都正在快速成长。在这些新的拓展领域,高通创投肩负着打造生态、扩大朋友圈的使命,所以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是不会减弱的。
对于高通创投而言,我们在投资阶段上相对灵活,从早期Pre-A轮、A轮,到相对成熟的C轮、D轮、E轮都可以去投。同时,我们在投资聚焦方向上非常清晰,会配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
从2010年到2015年,我们的投资主题一直是移动互联网。当时除了投资中科创达、小米等成为高通紧密合作伙伴的公司,我们也投资了摩拜单车、海豚浏览器等公司。这些企业和高通的业务部门看似没有紧密的业务合作,但总体的投资思路都是要把3G、4G的生态推广开来。
现阶段,我们的投资主题是智能互联。具体来说,今年投资的第一个聚焦点是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我们仍然会专注在智驾领域并持续经营。二是智能互联和人工智能,以及在这些领域的相关应用,例如IoT、AIoT,或者是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和解决方案。三是XR和元宇宙。
以投资助力生态建成,以生态赋能被投企业
《21世纪》:元宇宙是这两年科技圈的热门话题,高通在2022年也设立了骁龙元宇宙基金,目前这支基金的投资情况如何?您怎么看待元宇宙的未来,它目前的落地情况如何?
沈劲:骁龙元宇宙基金是2022年6月份正式开放申请,之后我们在全球做了一些投资。我们投资了一家名为Tripp的元宇宙健康平台,它主要是用沉浸式解决方案,帮助人们通过冥想做健康和情绪管理。同时,我们也投资了3DAR/VR云平台Echo3D。另外,我们很快会宣布在中国要投资一家元宇宙方面的企业。
关于元宇宙的落地,我觉得中国已经开始升温了。在美国,Meta的OculusVR产品销售量已经超过千万,验证了很多的应用场景。在中国,很多企业基于高通平台的VR/AR头显设备都已经发布或者正在发布。
经历了推动智能手机从3G、4G到5G普及的过程,我们非常清楚内容和生态一般在终端发布之后会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