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冲击正在逐渐退去,行业正迎来逐步回暖的关键时刻。进入2023开年,跨国药企们又在重新布阵中国市场。同样,去年刚刚在中国迎来40岁生日的赛诺菲也不例外。
“新的一年,我相信赛诺菲中国的业务增量将迈向新的起点。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速创新药物和疫苗的引入与普及,携手多方行业伙伴拓展本土创新布局,并积极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服务业务,希望能利用自身经验和优势,进一步激发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活力,将‘中国方案’惠及更多中国百姓,并反哺全球市场。”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兼普药负责人施旺表示。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赛诺菲持续聚焦创新,并致力于提升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今天的中国市场已成为赛诺菲全球第二大市场,对赛诺菲全球而言,中国市场意义非同寻常。
目前,赛诺菲正进一步从产品、渠道、人才这些方面发力,更好地打磨“中国方案”-这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响应中国公众健康领域战略重点,满足广大中国患者迫切需求的精准布局,更是一个从战略制定,到产品和渠道部署,再到人才和组织能力充分协同的成功模型。
以创新为引擎,全速加码创新药引入
当下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伴随着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医保“腾笼换鸟”加快,创新药正在驱动着中国药品市场的增长。与此同时,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姓出现的疾病负担在日益加剧。如何填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满足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考验着每一家药企。
四个月前,施旺成为赛诺菲中国区新一代掌门人,这是赛诺菲入华以来迎来的首位本土总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国药企中国区的“一把手”往往由公司全球总部中具有国际经验的欧美高管“空降”而来。对于赛诺菲中国而言,一位更熟悉、更了解中国医药环境和政策的本土掌门人出现,无疑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发展,契合中国市场发展需要。
“我本人有幸见证了中国健康事业的变迁。中国市场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市场体量大、创新速度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明显感受到近几年中国对高质量医疗保健的需求快速增长,且日趋多元,中国人民正在寻求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药品和医疗服务来填补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同时,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也成为了百姓越发关注的话题,提升医疗健康可及性已成为切实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的落脚点之一。”施旺说。
四十余年来,赛诺菲已为中国患者引进40余种慢性病、特药、疫苗和消费者保健领域的药物。
就在上周,1月12日,赛诺菲创新糖尿病药物赛益宁(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I)、(II))正式在中国获批,这也是赛诺菲中国今年获批的首个创新者新产品,其优势配比(1IU:1ug与2IU:1ug)为中国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制,助力实现良好的起始治疗体验与全病程管理,开启“优质达标”新时代,这是赛诺菲响应本土需求的又一重磅举措。
为了提升全球领先创新药物引入中国的速度,增强肿瘤、免疫和炎症三大领域的早期研究能力,赛诺菲于2021年在苏州成立了首个在中国的全球研究院,目的是加快基础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研发实力大大提升。为了加速药物创新、融入本地创新生态,赛诺菲积极开展本土合作。
如2022年8月4日,赛诺菲与中国药企信达生物达成合作,双方将合作开发赛诺菲的重要抗肿瘤管线,探索联合后者的PD-1品牌达伯舒在中国人群高发实体肿瘤上的临床研究。同时赛诺菲还对信达生物进行3亿欧元的初次战略股权投资。
紧接着,2022年11月8日,赛诺菲又与英矽智能达成一项将持续多年、针对多个靶点的战略研究合作。根据协议条款,该合作将利用英矽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Pharma.AI药物发现平台,推进基于不超过6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
按照赛诺菲的规划,公司将继续加速向中国市场引进更多的创新产品,计划到2025年为中国引入至少25种创新药物和疫苗。
以患者为先,全面提升医药可及性
下沉县域以及数字化转型,是赛诺菲在中国发展中反复提及的字眼。对赛诺菲中国而言,这是提高高质量药物可及性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在中国“分级诊疗”、“大病不出县”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县域医疗市场正成为蓝海市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慢病已成为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一个巨大挑战。而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剧了这一挑战。县域作为城乡医疗体系的纽带和基层医疗体系的龙头,正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然而,慢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在县域市场仍有待提高。
在新的一年中,赛诺菲将继续在这两方面发力,进一步下沉基层县域,并推动本地化的数字化转型。
“强基层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基层医疗业务正是赛诺菲在中国的战略重点之一。”施旺表示,作为最早关注中国县域医疗的跨国企业,赛诺菲自入华以来便积极布局基层县域市场,其中有三层考量。其一,公司观察到县域医疗与一线城市的医疗水平相比存在差距,县域群众的医疗需求存在未被满足的缺口。以患者价值为导向,公司希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