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三个月,拼多多海外版Temu就迎来一次政策大调整。三万商家深受影响。
新莓daybreak从多位商家处了解到,从12月12日0时起,Temu国内段物流费用(即商家发货地到平台国内仓)由平台和商家各承担50%,运费从货款中扣除。在此之前,Temu国内段的头程运费一直由平台承担。
这意味着,Temu卖家的头程免运费红利期正式宣告结束。
与Shein的DTC独立站模式、全球速卖通的平台型模式不同,作为拼多多海外版,目前Temu采取「类自营」模式。东兴证券报告分析,Temu卖家负责供货,平台掌握商品定价权,为了打造平台的低价定位,平台要求卖家报送产品底价,价格需要比同类产品在1688批发网站或者其他电商平台更低。
基于此,Temu目前有两种发货模式:一种是现货入仓,即VMI模式,由卖家备货到Temu国内仓库,商家须承担压货导致的退货风险;另一种是新推出的JIT模式,即预售模式,卖家自费发货到Temu国内仓,只能选择「顺丰加急」配送,有一定的时效要求。
新莓daybreak从拼多多处了解到,此次运费调整适用于非爆品类目,并非面向所有类目。此外,Temu此次运费变更主要针对VMI模式的卖家,不涉及JIT模式的费用逻辑。
针对此次变更,非JIT模式的紧急备货单依然是顺丰,平台和卖家各50%成本。此外,卖家如不愿选择平台合作的物流,也可以选择自送,后台已开通第三方物流渠道。
其实,靴子落地前几天,Temu就已在多个类目卖家群发出通知,平台将减少非爆款的运费承担比例,只是商家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收到通知的卖家王英有些不知所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手上还有首单(新品首批备货)要发,不知道该不该如期发送。」
Temu上线三个月以来,三万多家商户——工厂、贸易商、工贸一体户和个体户,纷纷加入这个新生跨境平台,试图赶上第一波淘金热。但眼下,免费红利的窗口期正在逐渐关闭,之后考验的是各个卖家自己控制成本的能力。
注册开店、上传商品、买手选款、备货广州仓、上架销售,这五个看起来极为简单的步骤,但等到商家们真正运转起来,才深感压力是如何接踵而至,「就像闯关升级一样。」
新的运费政策调整后,到底是选择备货还是预售,商家也陷入迷茫。
备货的风险赵钱是广东一家玩具出口外销的贸易商,他在Temu的玩具卖得都不错,但依然不敢肯定,这样的势头就一定是长久的。
早期,平台给他开出丰厚的条件,只要上满100款产品,平台就给流量主推。他几乎没有多想就拒绝了。
主推听起来很诱人,大批测款,换取爆款。但在赵钱看来,一百款备货量太大了,外加平台的入库上架速度很慢,「如果货在仓库最后没法上架,很容易砸手里。」
事后看来,赵钱决定不铺货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他上传的25个产品中,最后只有8个成功上架。有的货品发到平台仓库一个月,还在排队上架。假如当初真的备货50-100款,不敢想象后果会多糟糕。
刚上线Temu一两周的时候,孙霞也同样担心压货问题。她所在的贸易公司,在Temu平台负责售卖母婴类产品。
目前店铺只上架了两个产品,开售一两个星期,销量却只有4个,当初那份激动的心情,逐渐开始降温。
真正做起来之后,孙霞才发现,现实并不是早期所宣传的零库存。按照平台的规定,不管销量如何,新品首批备货最多30件,卖出去一个,系统建议备货17天。
如果商家按照「零库存」的宣传执行,不进行备货,那也行不通,孙霞说,「不备货,平台就可能不会给你推广,推广的标准是库存的多少。」
她曾站在平台的立场推测,如果商家备货库存不够,平台一经推广,货就卖没了,这对平台来说,也是不利的。但如果货物一旦滞销,Temu很有可能会让商户自己负责,要么打包退回给商户,要么让商户自己想办法处理掉。
时间过去一个多月,孙霞的担忧终于应验。
11月17号这天,「系统提醒,有退货」,她点进去,显示有一笔到付,而且已经寄出,那款一个月只卖了4单的产品,被清退了。
「(平台)没有谈价格,直接退回了。」以前她只是听说有别的商家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她也被清退了。
不止于孙霞,新莓daybreak还了解到,广东深圳卖配件的商户沁茶的货也被退回了。
她的产品同样卖得不好,但比孙霞严重的是,她的产品已经全部被清退,快递到付,一个链接一个包裹,分好几次寄回。沁茶抱怨,平台采取多次而不是整个打包寄回的方式,这会让商家多付不少快递费。
看着别的商家一口气入库200多个产品,备货量同时远高于自己,孙霞也不免暗地里替他们捏把汗。
负责与孙霞对接的平台经理曾开出诱人条件,上满100个产品就给店铺推广。虽然这样做会产生10倍的备货量,很快就能产生爆品,但孙霞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婉拒了对方。
至少现阶段看来,她认为这种模式风险很高,「一开始报价太低,销量又低,还要货,就是相当于自己的钱,还要给别人货源。」她期待后续销量能起来。
经过这次的教训,孙霞决定,如果以后一个月都卖不动,就主动降价清仓,减少损失。
问题出在选品?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