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来袭?全球最大资管、对冲基金齐警告黄金、中国资产成避风港
时间:2022-12-12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字号:T  T

经历了40年来最激进加息周期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全球最大资管机构和最大对冲基金均警告,未来发达市场存在经济衰退和股票下跌风险。

随着全球多个经济指标转弱,各国央行正以50余年来最快速度囤积黄金,而近一个多月,外资蜂拥买入A股及中国资产。

国际金融协会预计,会有更多资金流入中国相关投资组合,明年全球经济的最大驱动力将是中国。

市场逻辑转向

全球多个经济指标已经显现出经济不景气的征兆。目前,最具有前瞻性的指标及全球生产端的价格指数均已经出现了回落。据IHSMarkit数据,反映全球经济景气预期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自从今年8月首次跌破50的枯荣线后,11月已经下跌至48.7,创下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最低水平。同时,反映全球生产端定价的中国生产价格指数及反映全球商品需求的中国出口增速,10、11月连续两月负增长,表明生产端的库存上升、海外对中国制造商品的需求减弱。此外,反映亚洲主要出口情况的韩国最新出口数据显示,增速下降14%。

国际金融协会(IIF)表示,明年全球经济将与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一样疲软,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在2023年放缓至1.2%,与2009年的水平相同。

市场也在快速转向。今年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要全球经济指标转差,美股市场就会走好,其背后的逻辑是:大通胀当下,只要经济指标转差,就说明美联储加息抑制经济的功效正在发挥作用,后续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从10月底以来美股超10%的反弹正是这一逻辑所推动。

但是,现在市场开始不吃这套了,因为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美联储的加息空间变窄,市场更多开始关心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即经济衰退这只口头上的“狼”,可能真的要到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坏指标开始真正“变坏”。

在美联储年内最后一次议息会议前,据彭博对44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经济衰退的共识越来越大,81%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明年可能出现衰退。这些经济学家相信,整个2023年,美联储都会把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打破市场对下半年降息的预期。76%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全球经济衰退是可能的。即使是那些不赞同将出现衰退的经济学家也认为,美国经济将硬着陆,会有一段收缩或零增长的时期。

交易层面“向下”

市场已很难快速从货币政策的变化中找到令人振奋的因素。回归到影响美联储加息决策的两个关键经济指标,即就业和通胀,信号仍好坏参半。就业方面,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强劲,但一些转向信号已经出现,如最近持续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再度增加。通胀仍在高位,能源价格跌至2022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但食品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美国11月份PPI涨幅超过预期。基于此,市场对于今年最后一次加息,预期较此前激进0.75%的幅度略有降低,或在0.5%的水平。

衰退交易渐盛,近一周美股下跌3.37%,为今年9月以来跌幅最大一周。截至12月7日的一周,全球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出量创下三个月来新高,投资者卖出了价值220.3亿美元的全球股票基金,这是自今年9月7日以来最大的一周净卖出。显然,市场对明年经济衰退的担忧日益加重,同时又担心高利率可能比预期要持续更久。

投行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在2021年经历了多年未见的IPO井喷及并购高潮后,接下来需要面对严酷的环境。随着市场下跌,融资及并购活动快速减少,来自股票和债券的交易收入也可能在2023年消退,投行的收入可能会出现整体下降。

据报道,摩根士丹利近日将裁减约2%的员工,大约1600人;巴克莱银行、花旗集团和高盛集团等投行也开始削减数百个职位,美国银行也表示将减少明年的招聘人数。高盛总裁所罗门近日表态,未来日子不好过,2022年的薪酬将低于2021年。

大幅裁员的摩根士丹利也是投行中最看空美股的机构之一。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师和首席投资官威尔逊近日分析,接下来36个月美股可能面临重大下行风险,标普500指数可能从目前价位跌至3000点~3300点。他在2023年展望中还预测,美股公司的利润将下降11%。届时,受伤的将不仅仅是对利率更为敏感的科技公司,工业及消费股同样也将被波及。他表示,美股的熊市还没有结束,如果对收益预测正确的话,股价还要低得多。

全球最大资管机构看空

全球最大资管机构对当下发达市场的股市并不乐观。贝莱德的副董事长德布兰德及其策略师团队在《2023年全球展望》中指明,全球经济已经结束了过去40年的稳定增长和温和通胀时代,步入了一个高通胀时期,而新环境中的种种不可预测性也在增加。

贝莱德指出,新时期与之前的重大不同之处就在于长期低通胀因素发生改变,这些因素包括发达市场的严重老龄化、地缘政治变化对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碳中和对能源供应体系的影响,造成商品与服务供应短缺长期化,这也是除了疫情爆发对供应的短期冲击之外,目前令全球通胀高企的真正因素。在高通胀与短缺经济环境下,发达国家央行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压制需求,同时降低通胀水平,而并无解决结构化短缺的灵丹妙药。

对于未来股票市场能否好转,贝莱德表明,视乎风险情绪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