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星巴克闹了一出不小的乌龙。
11月23日,很多网友反映星巴克活动中0.01元两杯馥芮白的优惠券无法兑换。事情迅速被顶上微博热搜后,星巴克出面回应称:“今天上午我们错误激活了一条内部测试链接,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系统设置的修正并发起了自动退款,也通过短信通知顾客,带来困扰感到抱歉。”
但对这样的解释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网友们纷纷喊话星巴克“玩不起就别玩”。
事实上,星巴克开展这样大力度的营销确实少见。有分析师猜测,是否迫于国内平价咖啡崛起后的竞争压力,星巴克也想做出低价营销的尝试。
然而,这次事件在不愉快的氛围中仓促结束,似乎为星巴克未来的低价营销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挑战远不止于此。随着咖啡文化普及,咖啡逐渐成为都市打工人日常刚需带动下的高频消费品,而性价比成了“王道”。当新兴咖啡品牌们以越来越低价的美式咖啡快速打开局面,星巴克的竞争优势正被不断削弱......
拿着星巴克杯子去买Manner的人“我所在的办公楼最近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楼下新开的Manner生意红红火火,排着长队,显得隔壁的星巴克有点冷清,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人都拿着星巴克的杯子。”在北京某写字楼工作的小蒋说。
在这家Manner来到写字楼之前,整个大厦只有星巴克一家咖啡店可选,因此很多上班族买过星巴克的杯子。小蒋说,而在Manner买咖啡如果自带杯子,可以再省掉五元钱,所以人们就拿着星巴克的杯子,顺势来Manner这里“占便宜”了。
“更有趣的是,我亲眼见过星巴克的服务员来买Manner。因为经常喝咖啡,我和这些店的服务员都混了个脸熟,在排队的时候略显尴尬。”小蒋说。
但对于这种现象,他很能理解。“Manner的大杯美式,如果自带杯才10元钱,比配送过来的瑞幸还要便宜,口感也不差,而星巴克动辄30元起,咖啡作为打工人的日常‘续命’产品,这么喝确实有压力。”
而消费者被低价美式“拐跑”的现象也较为集中地出现在一线城市。
咖啡行业持续创业者娄先生表示,自己曾经去多个城市实地调研,发现美式咖啡因为口味偏苦,并不容易被很多消费者接受。不过在一线,尤其是超一线城市的超快生活节奏下,咖啡的功能性越来越重要,而美式咖啡往往不仅比风味咖啡便宜,还比它们更提神。没有任何奶制品添加的美式咖啡,脂肪含量也更低,对于高频消费者来说也更加健康。
除了低价美式,星巴克的“空间价值”似乎也在受到挑战。
以前经常在星巴克买美式的琳琳,最近转而去了TimHortons消费。琳琳表示,Tims有一款深烘鲜萃只需要19元,而且Tims还有各种口味的贝果,搭配成一个咖啡套餐,用上折扣券价格在20至30元之间,偶尔上班可以当作快手早餐。
而Tims的空间价值和性价比也不输星巴克。“Tims的配置不比星巴克差,大部分是小型餐桌,有一些沙发,靠墙的多数安装插排,我如果需要商务会谈或者自己准备一些材料,点一杯美式在Tims待个一下午会很舒服,而花销则比星巴克少。”
在上海工作的琳琳表示,近几年感觉到Tims线下实体店的数量、中心商场占有率都有明显提升。
95后的小马,则纯粹是被各种咖啡店极低的美式价格吸引了。“饿了么平台上,一些自主创业的咖啡厅的美式价格都非常便宜,经常20元不到能买两杯,还能送到家门口。”
小马说,自己最开始喜欢星巴克是因为其出品的各式风味咖啡,比如各种加料的拿铁,尤其放在圣诞季等假日限定充满节日感的杯子里,不论是拍照还是看着都幸福满满。
不过,工作逐渐忙碌后,喝咖啡不再是闲暇午后约上三两好友聊天聚会的消遣方式,更多是早起和下午会议之前不得不用来提起精神的“魔法药水”。这样小马选择咖啡的口味,逐渐从风味咖啡转为更提神的纯美式咖啡。而另一方面,星巴克动辄30元起的“高昂”单价,也随着咖啡消费频次的增加,让小马越发不能承受。
“有天下午开会实在太困,我和几个同事用新人券买了公司附近一个自主咖啡厅的美式,均摊下来每个人9元钱,口感顺滑,提神效果相当不错。从那之后,我就开启了各种外卖美式之路。”小马补充道,“便利店咖啡我也尝过各种,个人觉得全家的咖啡也不错。”
秀秀则干脆入手了手冲壶,自己动手从根源解决“性价比”问题。
“我的工作不需要每天坐班,早晨时间比较宽裕,通常我七点钟起床后就冲一杯咖啡。最开始是用最便宜的手冲壶,不过因为我手法不够纯熟,冲泡的出品很难把握,后来干脆买了摩卡壶,再后来朋友送了一个意式咖啡机,我几乎再也没买过外面的咖啡了。”
星巴克的“傲慢”从去Manner排队的星巴克员工,到买咖啡机“自给自足”的秀秀,在这些消费习惯的改变中不难发现,当咖啡逐渐从“奢侈品”变成“日消品”,以往被咖啡小资消费者“不齿”的价格优势,就成了消费决策的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星巴克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去年年底公布又一波涨价,就连基本款的美式咖啡也涨了1块钱。
除了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星巴克在国内的营销方式,也显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