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想起完美日记了?数据显示,今年双11,国货美妆赛道的完美日记消失在预售额前20行列。
根据天猫发布的今年双11彩妆品牌预售排行榜显示,海外品牌MAC、3CE、YSL占据前三,国货品牌花西子升至第四;此前曾经两度夺得天猫双11彩妆销冠的“国货之光”完美日记,却消失在了预售前20的行列。
不仅没爬进预售前20,更是没挤进总榜单TOP10。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整理的天猫平台截至11月11日含预售的累计销售额品牌排名,完美日记不仅没进入彩妆/香水/美妆工具榜单,逸仙电商旗下护肤品牌,更没在美容护肤榜上见到影儿。
曾经光鲜亮丽的完美日记做错了哪些?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完美日记坠入寒冬
数据最能体现品牌冷暖。
根据三方平台统计的双11预售数据,今年10月24日20:00至10月30日24:00的六天七晚内,美容护肤类目TOP10品牌销售额均破亿元,总销售额近百亿元,较去年双十一预售期全程微降5%。
与此同时,彩妆香水与美容护肤品类TOP10榜单,也较去年出现大幅变动,除了YSL始终排名第一外,MAC超越雅诗兰黛、阿玛尼和兰蔻升至第二,国货品牌花西子升至TOP7,完美日记则跌出榜单。
没挤入榜单的完美日记,其预售销售额可以想见。多维度数据表明,完美日记已经“跌落神坛”,成为不争的事实。
靠遍地撒网式的快营销策略崛起的完美日记,如今确已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完美日记在营销层面大量的投入,导致其忽视研发,“重营销、轻研发”的烙印就此被打上。
这一点可以从逸仙电商上市财报中管窥一斑。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逸仙的营销费用分别为3.09亿元、12.51亿元、34.12亿元、40.06亿元。四年时间里该公司营销费用所占年度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的48.2%不断上涨至68.6%。相比之下,欧莱雅日常营销费用占比不超过15%,最高也不过20.3%。
研发实力不够成为压垮完美日记的稻草。
美妆赛道天花板始于外观、终于研发。只有在研发层面不断大量的投入,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
通过天眼查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逸仙电商拥有的53项专利,除“一种新型化妆粉盒”为实用新型专利外,其余全部为外观专利。作为对比,完美日记号称对标的欧莱雅,其在全球范围内有近4000人的研发团队、20个研发中心,近五年获得的专利数量高达1368项。
经历过短暂的狂热和高歌猛进态势之后,完美日记正如潮水般从市场败退。这点也从资本市场直接表现出来。逸仙电商的股价曾一度从最高峰的25美元/股跌落到1美元/股,市值蒸发超过9成。
2022年4月和2022年9月,逸仙电商的股价更是一度跌破1美元,并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警告函。尽管近来逸仙电商股价已经不低于1美元,但也在1.1、1.2、1.3美元左右徘徊,总市值仅剩8亿美元。
完美日记的逻辑怪圈
事实上,完美日记因重营销、轻研发被诟病已经不鲜见了,而且抛开效果谈投放也不合理,完美日记的营销确实给它带来回报,助力其快速走红登顶。
但可怕的是,正是完美日记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成了“自掘坟墓”。
起初完美日记想要“薄利多销”,但想要“多销”就得多复购,但恰恰彩妆产品天然复购率不高,而冲着“薄利”来的用户,往往看中的是价格,而非真正的产品。
没有高复购,就得靠产品力,可是产品力是要靠研发支撑的,恰恰研发是完美日记的软肋,产品力就支棱不起来。
面对困境,完美日记没有坐以待毙,完美日记寻找突围路径,进行积极自救。
完美日记在研发端不断发力,成立研发中心,打造了包括微生物、功效、彩妆、护肤等多个先进实验室,并拥有了一系列尖端国际进口设备。
重视研发的完美日记,在营销上也有所“收敛”。代言人、宣传大使不多见了,直播间、网红达人推荐少了,但致命的问题随之而来了,一旦营销支出下降,营收就会跟着降低。反映到财报上,2022年Q2财报显示,营业总收入为9.52亿元,同比下降37.59%。
研发成果非一日之功,营销助力又有所下降,所以回想一下,完美日记的产品,除了前几年的小细跟口红、动物眼影盘等被营销助推起来产品,好像再没有刷屏级的产品出现。
这也不能完全算坏事,最起码完美日记开始“收心”发力。为了摆脱平替国外大牌的刻板印象,逸仙电商决定转向更具科技壁垒、毛利率更高的护肤赛道。
不过这似乎又是一个逻辑怪圈,护肤品牌更重视科研研发实力,更需要拿出实打实的拳头产品去“死磕”这个红海市场;而科研实力本身就不是完美日记这种靠流量爆红品牌的强项,这似乎是个诺比乌斯怪圈,科研实力还尚属起步期的完美日记,短时间内也走不出去。
恶性循环因此产生,研发成果一时出不来,产品越没有创新,久而久之,市场声量不再,试想一下,会有哪些渠道循环往复传播同样几款产品呢?
而通过收购实现多条腿走路,也还没有完全走通。快节奏的生活,竞争激烈的护肤赛道,产品是硬通货。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榜单,只见薇诺娜、夸迪等,却不见达尔肤、科兰黎。
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