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将这种“可持续战略”从生产拓展到物流、供应链、以及整个业务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用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更加先进、更加绿色的体系化运营和管理方式,应对行业面临的种种挑战。
2022年的全球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进行着深度的调整。尤其是在变革前沿的中国汽车市场上,竞争从未如此激烈。
一方面,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加快蚕食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到30.2%,较2021年10月18.5%的渗透率提升11个百分点,汽车业迎来了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在全行业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供应链危机之下,汽车供应链格局正面临重塑,由车企主导的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正成为全行业变革与创新的出发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以宝马为代表的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汽车大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激进转型,这种转型和变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推出电动化产品仅仅是变革的一个部分,而整个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它的核心。
“华晨宝马的目标是用‘最可持续’的方式生产汽车。”日前,在以“绿色征程,每一步都算数”为主题的第二届宝马集团中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对外展示了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简称:里达工厂)在绿色生产领域的最新成果,并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宝马作为豪华汽车制造商在带动全产业链绿色生产转型所做的努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宝马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约59.29万辆BMW和MINI汽车,在全球销量中的占比约为34%。其中,宝马旗下纯电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了65%。纯电动车销量不断增长背后,是宝马电动化产品的加速上新。今年,宝马为中国客户呈现iX3、i3、i4、iX和i7五款纯电动车型;2023年,宝马还将在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款纯电动车型。
“加强生产实力与加速绿色转型对今天的中国都十分重要。在沈阳,我们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全球近1/3的BMW汽车。BMWiFACTORY理念的落地将帮助华晨宝马沈阳工厂在灵活性、高效率、数字化和可持续方面树立新的行业标杆。”戴鹤轩博士表示。
当然,可持续生产不仅仅是生产本身,宝马更是将这种“可持续战略”从生产拓展到物流、供应链、以及整个业务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用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更加先进、更加绿色的体系化运营和管理方式,应对行业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也正是宝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汽车业大变革的时代,汽车产业的格局将会重塑,昔日“如日中天”的汽车大厂面临着新造车势力以及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的巨大挑战,如果没有“自我颠覆”的革新,很难再续辉煌。
面对这样的挑战,宝马试图以这样“顺势而为、破釜沉舟”的变革与创新,给出自己的答案,而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将成为传统汽车转型的经典案例。
“不断更新、自我优化”今年6月,宝马、奔驰、奥迪三家豪华汽车制造商几乎在同一时刻宣布其在华纯电动工厂的投产或落地。150亿元、119亿元、181亿元,分别是三家企业对其在华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的投资金额。
而三座全新工厂的落地,带来的不仅仅是数字化、智能化、柔性、低碳的生产制造模式,更是全球汽车产业走向碳中和大背景下,三大豪华品牌对未来汽车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思考。
“什么样的工厂是先进的?或者说什么样的工厂是真正一流的工厂?我觉得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是否能形成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依赖于产品以及在市场上的运作方式。”戴鹤轩博士表示。
作为宝马集团在华最大投资项目,里达工厂在设计之初就将能源转型、资源管理、循环经济体现在工厂的方方面面,并将“精益、绿色、数字化”理念渗透到生产基地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性的工厂,一定要具备三方面的优势:第一,能提供给消费者百分百高质量的产品,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生产的灵活性,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生产出满足当下客户需求的产品;第三,工厂的可持续性。”戴鹤轩博士指出。
尤其是在可持续方面,戴鹤轩博士强调,宝马集团的可持续生产的概念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仅指节能减碳,更是一种不断更新、自我优化的企业文化。
这种文化,是戴鹤轩博士一直强调的“第一次就做到好”的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
“能够让员工不断思考流程如何才能比之前更稳定、更有韧性,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因为我们不仅保证了当前某个时段生产体系的优势,还无须大范围调整就能满足将来的生产需求。”戴鹤轩博士进一步指出,相比其他车企进行电动化的快速转型模式,宝马更多的是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改善生产的灵活性并进行生产效率的提升。
据了解,目前宝马沈阳生产基地不仅能够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车型的种类,也能够实现传统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灵活生产,里达工厂最大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电动车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BMWiFACTORY战略落地将帮助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在灵活性、高效率、数字化和可持续方面树立新的行业标杆,里达工厂是BMWiFACTROY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