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走进"中国宫灯第一村" 拼多多助力藁城宫灯实力出圈
时间:2022-11-01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网字号:T  T

过了十月,就开始期待春节了。提起春节,你会想到哪些词?张灯结彩、万家灯火、华灯初上……是不是会发觉这些都与一个词有关?红灯。

如果说年夜饭是中国人对于春节的味觉印象,那么红灯就是中国人对于春节的视觉印象。从腊月末到整个正月里,家家户户门前、窗前、阳台上的那对红灯笼,照亮的是无数思乡游子的回家路,寓意的则是从小家到大家未来一整年的红火生活。热闹、喜庆、温暖、顺遂。红灯于中国人的意义,从来不只局限在照明上,它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

谁来负责制造这份节日、喜庆的象征呢?已经拥有制造、销售宫灯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宫灯第一村”——河北省藁城梅花镇屯头村的宫灯匠人们会说:“交给我们!”

如今,搭乘着新电商的快车,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藁城宫灯“实力出圈”,实现产业振兴,一盏盏红灯笼走进了千家万户。

“小”村子的大业绩一年卖出1亿对宫灯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屯头村的春节,是从每年的“十一”后就开始的。如果驾车沿着迎宾大道从屯头村北口进入村子,远远就会看到立在村口的巨大宫灯雕塑。“宽12米,高9米!”村里的每个人都会这样骄傲地向来访者介绍。但比起村头的宫灯雕塑,这个村子每家每户院子里堆着的真实的、即将作为商品出售的红色宫灯,才是他们更骄傲的。

屯头村全村共有2072户村民,从事宫灯及相关产业的就有1800余户,约占全村总户数的90%。现在全村拥有在工商注册的电商卖家1000余家,覆盖包括拼多多在内的多个电商平台。近年来,屯头村的宫灯年产销量超过一亿对,年产值15亿元左右。这里每年售出的宫灯,占到了宫灯全国总产销量的80%。

比数字更加直观的依然是视觉体验。“门开处处见红妆”,这个时节的屯头村,路边停着一排排的挂斗大货车。工人们正忙着往车上装货。捆扎好、装好箱的宫灯从这里运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今年春节的生意开始得更早,下游批发商都提早准备了。”宫灯商家谷聪的工厂一派繁忙景象,身材瘦小的她一边帮着工人打包宫灯一边介绍。

进入宫灯销售旺季后,每天早上7点,十几个工人就陆续来到工厂,穿骨架、套灯罩、捋金条、晾晒、打包装箱……待完工的大红宫灯一个个圆滚滚的,工人们几乎“陷”在了那片红色的灯海里,每个人的脸上都被红灯映得红扑扑、笑呵呵的。这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另一种丰收。

从传承到创新旧时宫灯点亮寻常巷陌

屯头村是藁城宫灯的起源地。据传,明代,藁城屯头村李姓人家打造的红纱灯制作精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闻名遐迩。至清朝雍正年间,藁城纱灯被选为皇家用灯,因而获名“藁城宫灯”。

数百年的历史在灯影中走过,曾经的宫灯,现在已是点亮寻常巷陌的温暖灯光。但藁城宫灯独特的制作工艺依然得以流传。2007年6月份,藁城宫灯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5岁的藁城宫灯传承人、藁城宫灯协会会长白会平唠起宫灯,话匣子就打开了。

“白家三代制作宫灯,我打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着做灯了,每天就是选材、雕刻、打磨、画图……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宫灯虽小,可制作工艺复杂,而且样样靠手工作业。初学时几天都做不出来一盏灯。”白会平说,“那时候做宫灯就像做木工活,非常辛苦。”但即便是辛苦,一辈辈人的传承,还是让这项手艺得以延续。

白会平给笔者举例典型的藁城宫灯——“六角宫灯”的制作工艺:“你看这灯,从头到尾没有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互为支撑拼接。”大靠架子小靠扇,钉灯(即组装)当然也关键,龙头龙尾要活现,镂空花牙牢固有神态,灯画雅气远近都能看得见。靠着吃苦精神和精湛技艺,白会平亲手制作的大红灯笼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挂上了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河北正定荣国府内装饰的数百盏六角宫灯也是白会平参与制作的。

不过,如果仅仅是传承传统手艺,藁城宫灯也许只会驻留在博物馆里了。创新与发展,是让这小小的宫灯从文化遗产变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核心。做灯、卖灯,屯头村的宫灯匠人们不仅有手艺,更有商业头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电动工具的逐渐普及,藁城宫灯逐步进入半机械化时代,产量随之上升。2000年后,注塑机开始广泛应用,过去纯手工雕作的宫灯,可以由注塑机一次成型,极大地提升了宫灯的生产效率。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宫灯骨架的材料也进行了升级改良,从竹条变成了钢丝。现在,藁城宫灯的生产线基本实现了60%的机械化。裁钢丝、焊灯座、做灯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机器完成。虽然捋金条、贴图案还得靠手工,但村里几乎人人能做宫灯,五六个工人工作一天就能做好1000多盏宫灯。

不仅如此,现在屯头村的宫灯产业有了更精细的分工。村里路边随处可见宫灯罩、宫灯骨架、宫灯零件的专营厂家,还有专人专厂承揽组装和销售业务,小小的屯头村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宫灯第一村”的美誉,成为商场上过硬的实力。

借力新电商“灯二代”开创藁城宫灯新辉煌

可在白会平的记忆中,曾经的藁城宫灯,难做,也难卖。“八十年代初那会儿,我都是骑着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