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冲击、企业被动
时间:2022-10-17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每周华语》近几周巿场更为被动。踏入今年的第四季,企业的经营形势依然面对巨大的不肯定性。目前各国央行仍有不轻的加息压力。息率以外,消费力有可能转弱,需求亦减少之中。

1980年代,美国面对高油价、高通胀及高息率,企业于衰退期中当然甚为被动。当年的「油元」回流美股美债巿高息资产,美股自1980年升至1985年,大牛巿5年。美企业面对不断加息及全球经济衰退,「IBM」等大企业也大幅度裁员。而Boeing等大企业亦加入「瘦身」,因而「牛巿」背后,美国企业经营十分之困难。事实上,1980年代,成本急升,幸好中国全面开放,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及有所控制。

「IBM」私人电脑业务经营不错,与「Intel」的「80486」及「80586」等C.P.U.并合成为大卖的科技产品,自「80286」亦已热卖,好像10多年以来的「iPod」、「iPhone」。但私人电脑以外,「IBM」的企业电脑生意仍为核心,亦不断投入科研。今天「量子电脑」科研仍在三甲之内。未知能否为企业开花结果。而「IBM」把私人电脑业务出售给了联想,可见企业「百变」,20多30年的业务亦全盘出售。今天私人电脑仍有需求,「iPhone」等产品大卖,不代表私人电脑「消失」。晶片方面,面对的不只生产的限制,亦因为政策而左右这一产业业务及企业股价。1980年代,「Intel」乃「一哥」,今天对手追上,又多了更多不同功能的晶片需求,因而不少新企业挑战「Intel」的地位,而「Nvidia」及「AMD」等企业实力亦强。近周晶片股表现差,而需求回落,多少与1980年代有「类似」的经营困景。

美两年Yield仍在高位,比10年期的Yield更高。表面1980年代的10多20厘息极高,今天3、4厘息乃「低水」平乎?,但「QE」10多年,由「负」息水平往3、4厘水平走,对企业的影响更大。伯南克的「QE」等上周拿下了新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年2008╱2012年等多年,「QE」把「死」马救了!全球不见高通胀,反仍见「通缩」的压力。可见2008年的「次按」事件,对巿场的打击甚为巨大:「QE」也好,美巨大水平的国债也好,目前美巿场大致回稳,如何处理国债?通胀?「QE」全面退否?只好见步行步了。

1980年代无「QE」,亦未有「9.11」事件,亦未见有银行产业全面不稳的巿况。事实上,遇上「次按」,又遇上「不救」雷曼的决定:使「QE」出现。1987年,1989年美国企业也遇上股灾,但与2008年比较,「全球化」之下,各央行都以「QE」应对。企业面对今天全新的经营「限制」,又非1980年代可比较。

1990年代,美股步入了「DOTCOM」世界:「EBITDA」成为「买」与「不买」某企业股份的参考。「CreativeAccounting」使不少「初生」企业,估值甚为惊人!「估」无问题,但不见「产品」╱「服务」跟上。2000年,科网股爆破了,也不无因由。晶片有实物,有用便有需求。房产有「需求」:但估值太高,2008年,美房产股便失去支持,企业也得倒下。近日加息,美房产企业相对稳定。当然,美联储局再加息之下,也不知道企业的极限承受力在那一水平。

1980年代美国衰退,当年不少大企业收缩。而2023年美衰退吗?甚而全球经济倒退?!相信企业经营又步入了全新的困难期。经营进退不得,减成本?裁员?作用可能不大了。

2023年美国步入衰退的机会上升中。但能否「SoftLanding」?机会依然存在。年底前后,美有可能放慢2023年的加息步伐。因而企业经营有改善的空间。当然,地缘形势依然不稳定,加上冬天疫情?相信大中小的美企业,将更为小心地部署经营策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