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确}害苦了星巴克
时间:2022-10-11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威少看世界》美国连锁咖啡店星巴克在香港和内地都开了很多分店,多数位于较繁华地区,包括商业区和中上住宅区。星巴克店内整洁优雅,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一些年轻人更将其视为朋友约会的首选场所。但在其故乡,美国的星巴克却经历过不少社会冲击,今年夏天,公司决定修改一项与店内厕所使用条例相关的规定,引起美国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兴趣,这与星巴克一贯坚持「政治正确」有关,也是对四年前「开放厕所」政策的一次逆转。

*政治正确「大过天」*

2018年5月,星巴克总裁舒尔茨(HowardSchultz)宣布,星巴克门店的厕所将对所有人开放,不论是否在店内消费都可以使用。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月前,有两位黑人青年在店内等人,其中一位找店员要厕所的钥匙,店员因他未在店内消费而拒绝。两人继续坐在店内等朋友,店员请他们出去,两人拒绝,店员于是报警。警员到场后请两人离开,但遭拒绝,于是以「非法进入」的指控将两人带走。有人拍下事件经过并将视频放到社交网站,这迅速变成一起「种族歧视事件」。一些黑人冲入该店,干扰营业并威胁店员,同时有人号召全面抵制星巴克。虽然费城警方坚持认为整个过程合理合法,但面对「种族歧视」的指控,星巴克扛不住了,担心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各种抵制行为会陆续出现,从而令公司蒙受巨大损失。

长痛不如短痛。星巴克公开向两位当事人道歉,称员工报警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代表星巴克的理念和价值观,随后双方达成和解,但未公布和解的金额。为扭转不利的舆论形势,舒尔茨宣布「开放厕所」,星巴克还在5月29日那天下午关闭全美8200多家门店,对十几万雇员进行反种族歧视培训。据餐饮业人士估计,星巴克停业那天的损失高达1400万美元。这一波高调表态,令星巴克避免遭到大规模抵制,同时也显示出种族、宗教、性别等敏感社会议题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干扰。那些面对公众的企业尤其要对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小心处理,尽量做到政治正确,否则随时可能踩上「政治地雷」。

*善行未必有善报*

星巴克四年前的决定也与其公司文化有关,公司创始人舒尔茨本人很注意社会潮流的变化,五十年来该公司一直尽力推广其品牌的良好社会形象,如善待员工(小时工也可以享受公司的集体医疗保险)、公平交易等等。但在使用厕所这件事上,四年前的决定却给公司留下隐患,而这也折射出美国社会难以解决的各种矛盾。

首先是不应让企业替政府解决厕所短缺的问题。美国很多大城市都严重缺少公共厕所,纽约市名列前茅,但市政府从未将这个关乎民生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二十年前,市长彭博(布隆伯格)曾经公开讲:「有足够的星巴克让你们使用厕所」。政客的这种态度加剧了政府的不作为,导致星巴克这家私人企业无奈地承担了公共服务机构的责任,结果是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保持厕所清洁的开支)和无法预测的社会风险。

其次是整体社会环境的恶化令「开放厕所」弊大于利,无法持续。在星巴克开放厕所之后,厕所被滥用和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据媒体报导,一些人故意毁坏星巴克的厕所设施,导致厕所无法使用;也有一些人在厕所内吸毒,留下毒针或毒品包装袋。这种情况是不能接受的,星巴克员工在新冠疫情下每天要服务众多顾客,已经很不容易,厕所的乱象常常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这实在不不公平,属于善行未得善报。

*政府岂可不作为*

星巴克这次对「开放厕所」政策作出180度的转变实属无奈,舒尔茨说,星巴克服务上亿人,有人把星巴克当作公厕,这带来安全问题和精神健康问题。星巴克已经在加固门店的设施,但开放厕所直接影响员工的精神健康,甚至令员工面临威胁。本著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公司只能从调整厕所使用条例做起。

但这次政策调整并未彻底解决问题。星巴克允许门店负责人拒绝让未在店内消费的人使用厕所,却没有一刀切规定所有未消费的人都不可以使用店内厕所。将酌情权下放给门店,只是扩大了解决问题的空间,有助门店经营、减少不必要的负担,但要解决「开放厕所」后出现的吸毒、恶意破坏等严重问题,仍需各地政府推出相关措施,进行有效治理,毕竟这些都是社会问题,属于政府的责任,哪能随便推给企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