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话题
一旦某项科技成为通用工具和基础设施以后,就意味着高速发展阶段的结束,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企业也很难被称作科技企业。
自腾讯减持京东后,腾讯系的下个“被抛弃”对象是谁就一直被坊间猜测,美团和拼多多当然是被谈论最多的对象。近期,美团被减持的消息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不少观察者都相信,减持美团,对腾讯来说只是个早晚问题。
去年12月,腾讯从京东大撤退,持股比例由17%缩水至2.3%。7年多前的2014年3月,腾讯以2.14亿美元获得京东IPO前的15%股份。在此前后,腾讯投资步步精准,成功投资了零售、生活服务领域的众多互联网公司,其中不少成长为行业独角兽甚至成为具备一定垄断性的平台。截至目前,腾讯投资比例超过10%的上市公司仍有6家,分别是美团17.2%股份,拼多多15.5%股份,贝壳11.5%股份,快手21.49%股份,B站12.4%股份,知乎12.02%股份。
尽管当前投资版图在调整,但并不意味腾讯的投资策略完全转向保守,其投资触角已经伸向硬科技相关产业。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重点投资领域向云服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疗健康、自动驾驶等硬科技赛道转移。而其中几乎看不到互联网公司的踪影。
腾讯投资的一出一进,显现的逻辑十分清晰。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天然是科技企业的前提已经发生变化。很多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创业公司,本质上已经不具备科技企业的基本特征,大量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前景已经越过高点,今后将成为普通企业,而不再是高增长的科技企业。
腾讯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它所营造起来的一个生态体系,京东、美团都是腾讯最得意的投资。以互联网为工具和手段,京东对中国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对效率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同样,美团,通过互联网也对生活服务领域的运营效率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互联网,美团让生活服务领域的效率大大提升,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服务水平,美团在行业中都属于老大。但美团在经营效益上却较为惨淡,甚至还背负了盘剥商户的恶名。究其原因,并不是美团在技术或者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是互联网对其商业模式的支持程度临近边界。
以美团最主要的外卖业务为例,当其APP完成了用户、餐馆和外卖小哥的三方沟通后,这次服务在完成过程中还有多项“工作”待完成,包括且不限于,菜品的制作、打包、外卖小哥取货、配送、客户拆验、进食。这个过程要比普通商品完成配送服务要复杂得多,时间约束严格得多,可能产生的服务质量问题也更多。这些涉及服务业基本水平的问题,互联网技术并不能发挥进一步的作用。而随着劳动力短缺,外卖小哥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普通餐厅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每一单送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在未来的高人力成本社会中,一份价格便宜的快餐由一个人专程送一趟,这样的商业模式过于低效,也显得奢侈,因此外卖点餐的场景将逐渐萎缩而不是扩大。美团发展的瓶颈十分明显。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服务业之前,从零售到餐饮再到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工业化程度是非常低的,远远落后于制造业、金融业的发展。近十几年来,互联网对服务业的全面覆盖极大地改变了服务业的运营效率。
但现在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互联网从高科技日趋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和日常工具。这与20世纪前20年电力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普及,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方式有很强的相似性。从事电力传输的公司自然成为当时风头最劲的科技企业。例如西屋电气、通用电气等一批大公司,研发生产发电机、变压器等关键设备,成为电力发展最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在那个时候掌握电力的技术就等同于掌握了世界发展最关键的技术。
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成为技术含量最高、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改变最大的企业。在最近的十年,互联网大厂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能力、员工薪酬最高的企业。而不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沾上互联网这三个字也必然风光无限,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目标。
但这一情况正在改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年和2021年可以看成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的最高点。疫情初期居家时间的大量增加,带来互联网公司最后一轮的高速增长,而目前全行业明显已经进入到下行区间,头部大厂也开始进行裁员。
今后,带着互联网标签的企业的发展前景无疑将发生巨大的分化。
从30多年前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往海外开始,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对中国社会从生产到生活到娱乐的全方位覆盖,这种覆盖已经很难找到死角。从信息的获得和传递到资金的支付,互联网首先从PC端对办公室白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进行了第一次覆盖和改造,紧接着由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所有的成年人都获得了网民的称呼,移动互联网对所有普通人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干预,连儿童也被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卷入了互联网世界。
互联网渗透到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渗透到每一笔交易当中,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覆盖密度甚至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中国互联网的渗透、覆盖水平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在服务业,几乎所有能想到的领域都被互联网公司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