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2022年美孚创赢峰会”于线上精彩呈现。多位专家学者、绿色创新企业及行业协会一同探索变革之路,以创新思路,共筑低碳未来。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立帆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家业务遍布全球、产品涵盖能源、化工、润滑油和低排放技术的国际能源石化上市公司,埃克森美孚全球每年都会投入大约10亿美元用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并实现了许多行业中重要的技术工程突破。
“今年年初,埃克森美孚宣布了到2050年实现主要运营资产范围一和范围二的‘净零排放’目标,并计划通过全面的部署为制定详细的减排路线。我们计划在未来6年内,投资超过150亿美元用于温室气体减排举措。同时,我们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量身定制了差异性的计划和目标。”万立帆重申了这项颇具雄心的计划。
具体到中国市场的“打开方式”,万立帆细数了一系列积极行动。在上游业务领域,埃克森美孚早在2009年就分别与中石化和中石油签署了两项长期购销协议,向中国市场供应更清洁的液化天然气。在产品方案的润滑油业务领域,埃克森美孚推进面向中国市场的“绿色润滑行动”,帮助客户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埃克森美孚还致力于发展其他绿色方案。例如,通过提高塑料可回收性来解决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问题、评估广东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开展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项目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等。
万立帆称,任何产业的重大转型都不是某一家企业可以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希望可以通过“美孚创赢峰会”这个平台,与行业伙伴一同讨论和分享可持续发展经验和举措,探索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在峰会上表示,中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因此,工业领域的碳达峰是实现全面碳达峰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全面碳中和的重要基础。尽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关键。”李俊峰提出,中国大约有两百多种重要的工业产品,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全球产业链供应中间的重要环节。但是中国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产业链的跨国转移实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中国只能依赖技术进步和能源转型,即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单位产品和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推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过渡。
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主管合伙人谢安勾勒出了企业层面的减碳框架。他在峰会上提出了“零碳工厂”的构思路径:为了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零碳的产品或者服务,普通工厂需要围绕低碳转型、循环提效、能源替代、氢能利用以及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作出转型规划。同时,数字化的基座支撑、人力的组织管理、供应链的净零摸排也应及时服务于该目标。
谢安列举了两处较为成功的案例。一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园区内采取了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联网数字化平台应用、循环物料利用以及绿色综合交通等先进手段,有效减少园区内的碳排放,共同促成了低碳建设的“园区实践”。二是华晨宝马的协同低碳计划。其明确提出了单车生命周期减碳目标,并在供应链层面提出了中国供应链减排计划,推动供应商一同减排。同时,考虑到各模块和物料之间的协调,其还在销售侧的项目设立专门项目以推动经销商的绿色环境电力运营。
埃克森美孚中国润滑油业务董事总经理岳春阳介绍了埃克森美孚润滑油业务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美孚润滑油业务始终贯彻“少即是多”的理念,从前期诊断咨询、中期针对性专业服务,到后期绿色效益评估,形成了一体化的绿色润滑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在日常运营中,实现节能、降耗和减排的多重目标。
例如,产品层面,美孚工业润滑油三个系列的“高效节能”型产品,满足中国企业对延长换油周期,提高燃油经济性等高效生产和节能降碳的双重需求。服务层面,美孚开创了绿色润滑服务新模式,美孚优释达服务可帮助客户提升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环保表现,减少计划外停工,助力增效减排,被誉为能“听懂机器说话”的贴心服务。
作为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的代表之一,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庞邢健分享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他认为,过去人们判断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一般会看它的财务数据,例如营收、利润、投资回报率等等。随着双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在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越来越受关注,人们评价一个企业也会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纳入考虑。
“可持续发展,很快会成为企业经营的通行证。”庞邢健表示,过去的十五年,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施耐德电气转型之路中的最核心要素。对企业而言,供应链上下游产生的碳排放往往比自身运营更多。因此,在制定自身碳中和路线图时,企业必须将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流程纳入规划,包括能源使用、原料选取、产品制造、运输、使用和回收等等,围绕业务需求联合产业链协同减碳。施耐德电气承诺,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碳中和,到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