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TF规模破10万亿美元,中国碳中和主题风起
时间:2022-09-0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上投摩根基金携手外资资管摩根资产管理,打造了《投资相对论》专栏,通过海内外投资专家的深度对谈,为投资者提供深刻的市场洞见。

全球的ETF市场规模在金融危机后就爆发式增长,资产管理规模由2010年的1.3万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0万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中国境内ETF的规模亦迅速扩容。本期专栏,上投摩根基金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监胡迪将对话摩根资管ETF业务亚太总监兼亚太区直销及数字化业务总监司马非,畅谈全球ETF发展趋势,并展望中国ETF市场和碳中和主题发展机遇。

摩根资管ETF业务亚太总监兼亚太区直销及数字化业务总监司马非表示,如今,全球的ETF种类众多,简单、透明、流动性强的优势也使其成为了得力的投资工具。截至2022年7月底,摩根资管在全球范围内的ETF规模正式超过900亿美元,共有75只ETF。即使是ETF才刚起步不久的中国A股市场,整体市场规模也快速增长,2019年和2020年的规模连续同比上涨了37%和54%,从6965亿元增至10759亿元,2021年末规模已飙升至14046亿元。预料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领跑者之一,中国的碳中和主题投资机会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随着全球各国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渗透率急速提升。上投摩根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监胡迪表示,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涉及各方面60余项政策措施,光伏、风电、水电以及电池行业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全球ETF规模仍有望翻番

从1993年全球第一只ETF成立到2009年ETF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全球ETF市场经历了17年的成长;而到第二个万亿美元,全球ETF市场发展仅用了4年时间;此后ETF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2019年规模突破6万亿美元,2021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司马非表示,我们看到ETF市场的发展势头强劲,资产管理规模每五年翻一番。如今,全球有约10,000只ETF交易,资产管理规模达10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国(70%)为首,其次是欧洲和亚太地区(各占15%)。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除了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股票型ETF,司马非预计将看到更广泛的ETF产品,包括固定收益、主动型、主题型、ESG和本地发行的ETF(特别是在日本和中国)。

截至2022年7月底,摩根资管在全球的ETF资产管理规模正式超过900亿美元,拥有75只跨资产类别和策略的ETF,包括主动、被动、Smartbeta和ESG。主动型ETF也超过了550亿美元的里程碑,占到了摩根资管ETF产品系列的近一半,摩根资管还专注于提高ESGETF和低成本的被动型ETF的产品布局。

全球资管机构之所以大力发展ETF,也是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司马非认为,大部分策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可以通过ETF作为投资工具(ETFwrapper)来实现。然而,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即共同基金和ETF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根本差异,而实际上,不同的只是风险敞口的获取方式和实质交易方式。事实上,主动型ETF就可以理解为将主动基金经理的股票组合通过ETF形式(即wrapper)包装并拿到交易所上市交易买卖。

此外,ETF为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好处,包括相对较低的成本、交易买卖便利、流动性好等,因而发行人越来越多地希望使用ETF作为投资工具来寻求主动回报收益的机遇。即使被动管理产品的势头日益增长,我们相信客户仍希望捕捉主动收益回报机会。而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ETF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高效工具之一。

中国ETF规模迅速扩张

虽然ETF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才推出第一只ETF产品,但发展速度却是如火如荼,且已经初具规模。

截至2021年底,境内市场共有629只ETF产品上市交易,资产规模达14046.32亿元。其中,非货币ETF为602只,资产规模为11100.85亿元,占境内ETF产品总规模的79.03%。分产品类别来看,权益类ETF占主导地位,产品数量为520只,资产规模达9472.39亿元,占境内ETF总规模的67.44%。

早在2020年,司马非就乐观预测,至2025年中国的ETF规模可能将高达5000亿美元之巨。对未来中国ETF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乐观,司马非认为是由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首先,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已经大到不容小觑,全球投资者正在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而随着MSCI和彭博巴克莱将中国市场被纳入全球性指数,未来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继沪深港通这一成功试验后,近期,ETF的互联互通也终于在市场热盼几年后登场。国际投资者通过北向沪深股通,目前可投资于87只A股ETF。ETF作为更灵活便利的工具,有望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和丰富中国市场交易策略。

司马非认为,短期内吸引的国际资金流入尽管有限,但一切都将循序渐进。早前,全球投资者习惯于通过美国、欧洲上市的中国主题ETF来获得中国敞口。而如果要布局中国内地的ETF,也需要事先拥有QFII额度,过程相对繁复。不过,ETF互联互通机制的落实不但能连接内地与香港市场,还标志着中国ETF市场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的第一步。

多数机构投资者认为,涉及内地股票市场一些独特的主题和行业ETF或受到国际投资者关注。

胡迪认为,E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